第51頁
書迷正在閱讀:召喚勇者、大佬反向攻略我、誰給青春一把解鑰、冤魂交易、暗夜君王、當調(diào)香師穿成無味Omega、七零:都穿現(xiàn)代了,發(fā)財很合理吧、丹帝重生在都市、我的狂肆悍妻、小奶狗在線拆她馬甲
這幾位香客并沒有認出姜江和蔣牧白是誰,所以他倆都很輕松地走在寺廟里。 清潭寺以山中有清潭而得名,每年夏天會有許多人到山上來看蓮花、許愿,五月份來清潭山的人倒是比較少。 這個寺廟不大,一進門,就能見到一棵矗立在寺廟中間的巨大的菩提樹,僧人清掃過的地上仍有三三兩兩片落葉,寺廟正殿傳來僧人念經(jīng)的聲音。 佛偈聲聲入耳,讓人不由地安靜下來。 站在菩提樹下,姜江看著這棵樹,這是一棵老樹,比滇南那棵有兩百年的芒果樹還要年老許多,向寺廟僧人詢問了解到,這棵樹已有千年的歷史,讓人不由地感嘆,生命的奇跡。 菩提樹枝繁葉茂,在許多佛書里就常說,菩提樹下最能感悟人生。 在年長者面前,人總是會認真聆聽,老一輩的教導。而在這棵老樹面前,人也不由地安靜下來,感悟生命的氣息,聽著僧人呢喃佛經(jīng)頌詞,似乎內(nèi)心也更加開闊。 有時她也會想,她的穿越到底是怎么一回事,林戚戚的重生又是因為什么,而她與自然之間的聯(lián)系,是生命的饋贈,還是生命里的可悟不可言? 風輕輕一吹,吹落一片樹葉,菩提葉輕飄飄地在空中飛舞,然后落下,落在了姜江的頭發(fā)上。 至于為什么,沒人能解答。 反正,每天開開心心就好。 站在姜江身后的蔣牧白見狀,伸手把這一片菩提葉捏在了手里,食指和拇指捏著葉柄,輕輕轉(zhuǎn)動,菩提落葉轉(zhuǎn)成了圈圈。 聆聽佛經(jīng),拜完佛像,上完香,姜江和蔣牧白兩人來到寺廟后院。剛一踏進門口,就又見一棵大樹,滿樹的紅綢,一眼就認出是一棵姻緣樹。樹下有一個年輕的小和尚,在擺攤,攤位上放著一些紅布條和木牌。 小和尚在樹下已經(jīng)待了一兩個小時候了,終于見到有人來到了這邊,眼睛一亮,等姜江和蔣牧白兩人來到樹下時,就介紹說道:“這是姻緣樹可以在紅布上寫上你們的名字,許愿有一個好的姻緣?!?/br> 姜江仰頭看著這一棵掛滿紅布條的樹,在清風下,布條都吹向一個方向,隱約能夠看清布條上方的名字,“XX和XXX,天長地久” 姜江對著這個挺感興趣的,轉(zhuǎn)頭看向蔣牧白,示意。 蔣牧白:“要寫嗎?” 姜江眼睛亮晶晶的,點頭:“嗯!” 于是兩人各自在紅布條上用毛筆寫上各自的名字。 男人的字跡遒勁有力、筆墨流暢,非常好看,姜江的毛筆字還是蔣牧白手把手教她的,不過她寫出來的字跡卻圓潤娟秀,也很優(yōu)美。 姜江寫完后,蔣牧白又在后邊添了一句:“長長久久?!?/br> 等墨汁晾干后,姜江看著兩人的名字挨在一起,心里涌動一絲別樣的情緒。 蔣牧白拿起布條,眼角似有一縷笑意,道:“我們一起扔,還是?” 姜江也跟著傻乎乎地笑:“一起扔?!?/br> “這個……”小和尚突然打斷了兩人的對話,說道:“我們這個是綁上去的?!?/br> 姜江/蔣牧白:…… 接著姜江和蔣牧白就見小和尚從這棵大樹后邊拿出一個鋁合金的折疊梯子,架在樹下,有些不好意思地撓撓頭,說道:“是你們上去綁,還是我?guī)湍銈兩先ソ???/br> 蔣牧白:“我來吧?!?/br> 搬著梯子找好了一個位置,姜江和小和尚一人幫忙扶著一邊,然后蔣牧白踩上了梯子。 蔣牧白膽子大一些,個高手長,于是他把紅布條掛在了一個沒綁其他布條的枝丫上,獨樹一幟,順道還給布條理了理,好讓它把所有的字跡展露出來。 姻緣樹下許下一個愿望,期待與對方長長久久一輩子。 在姻緣小和尚的指引下,姜江和蔣牧白從后門的另一小門走了出去,終于來到了后山,他們的目的地,山中清潭。 潭中有蓮葉,山頂有清風,風一吹,水面泛起絲絲的漣漪。姜江和蔣牧白的運氣比較好,清潭中央剛好有一朵盛開的蓮花,白色的花瓣,圣潔而又美麗,還有好些蓮蓬和花骨朵,也算是一個山中美景。 姜江拉著蔣牧白的手,另一只手指著清潭中間,有些驚喜地說道:“牧白哥,你有沒有看見那里有一只大烏龜?” 蓮花旁邊有一塊石頭,石頭上邊趴著一個大塊頭的墨綠色老龜,正在石頭上邊休息。 “看見了,”蔣牧白點頭,“我們運氣還挺好?!?/br> 在來之前,他們就了解到清潭山寺的清潭里有一只老龜,很少有機能看到,有些人還專門以上山看到了蓮花開和老龜出現(xiàn),就代表自己今年的運氣會很好。 然后他們大都會在夏天來清潭山。 不過今天,姜江和蔣牧白運氣也很好,兩樣都碰見了,這是不是預示著她和蔣牧白會健康幸??鞓芬惠呑幽兀?/br> 姜江想到的,蔣牧白心里也想到了,看了看正對著清潭許愿的姜江的側(cè)臉,默默地也許下一個愿望:——希望姜江能夠平平安安、快快樂樂一輩子。 午餐是在山上吃的素齋,吃完飯,休息了一會兒,兩人又慢悠悠地下山。 下山的時候,他倆還是走的來時的那條路,只不過這次還碰到了上山的香客,五六十歲的樣子,談話間了解到她是這附近的居民,經(jīng)常山上來清潭寺,走這條路習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