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節(jié)
不知道為什么,路謙心中突然涌起了一種不詳?shù)念A感。 緊接著,康熙帝的聲音再度響起:“加試的這題便是——《論明朝覆滅的根本原因》?!?/br> 路謙:…… 奪筍??! 第12章 就不能給整些陽間玩意兒嗎…… 所謂博學宏詞科,這“博學”二字指的是學識淵博,“宏詞”則指優(yōu)美磅礴的文辭。但凡取中者,自是要兩者兼?zhèn)洹?/br> 但講道理,在以往的那些朝代里,博學宏詞科遠沒有那般簡單,更不可能像康熙帝這般,隨意的出一篇賦文一篇詩文,就簡單的評判出優(yōu)劣來。 且不說文無第一武無第二,單就是光憑兩篇詩賦,如何判定應考生是否學識淵博? 在從前的那些博學宏詞科里脫穎而出的文人中,出過不少后世著名的文學家、史學家、大詩人、詞人等等。取中者也多是在翰林院任職,基本上是不可能放外任的,甚至極有可能終生與群書相伴,不是出書立傳,就是編撰史書,手上丁點兒權利都無。 也因此,但凡是想要流芳百世的,都希望能通過詞科入仕。反之,若是想當官發(fā)財,那還是走科舉正科來得合適些。 但那是從前,如今的情況又有所不同。 …… 康熙帝在宣布完加試的題目后,就目光炯炯的望向在場的諸位應考生。 體仁閣在宮內不算什么大殿,饒是如此,也勉強還是可以容納一二百人的。從康熙帝所在的高座上往下看去,一排排的應考生皆正襟危坐,有的面露迷茫,有的則干脆是一臉的不忿,更多的人則是捏著筆桿猶豫不決。 跟路謙不同,在場的其他應考生中,起碼十之八.九都是提前很久就知道了這屆詞科的用意,他們既選擇了前來參加考試,也算是變相的認同了。因此,哪怕心中再怎么悲憤難當,多數(shù)人還是選擇了答題。 誠然,康熙帝先前就有說明,這加試題,可答也可不答,無論作何解答,都不會怪罪…… 就算真的不會怪罪,但也不可能被取中了。 各人心中都是千頭萬緒,一時間,全場安靜如雞。 那是從其他人的角度看的!! 如果換個角度,從路謙的視角看過去…… 他家祖宗??!生前也是個體面人啊!之所以變得像如今這般話嘮,很大程度上都是因為路謙一而再再而三的刺激他。但是,從今個兒起,祖宗又進化了。 掀起你的棺材來~ 旋轉跳躍我跺著腳~ 路謙就這么直勾勾的看著他家老祖宗,在康熙帝的墳頭……哦不,頭頂蹦跶。 一面努力蹦跶一面高聲哭嚎,仔細聽著確實是為了那消失在歷史長河里的大明朝,但假如不側耳聆聽,光看眼前的場景,還道是他在給康熙帝哭喪呢。 其實,如果可以的話,祖宗就想跟出題人同歸于盡。 這題太損了,簡直就是喪盡天良、人神共憤! 就不能給整些陽間玩意兒嗎? 目睹了祖宗原地炸成煙花后,路謙真的很難收斂心神去答題。幸好,跟他一樣呆若木雞的人也不少,畢竟這題啊…… 真的是太缺德了! 值得一提的是,盡管清朝從未明令禁止過滿人科舉,但事實上,起碼在康熙朝,幾乎沒有滿人參與到科舉考試之中。旁的不說,起碼這次的博學宏詞科里,清一色的全部都是漢人。 就因為所有的應考生都是漢人,這題才顯得損到家了。 非要漢人來剖析漢家江山覆滅的原因…… 行叭。 路謙認命的重新開始研墨,天氣寒冷,先前磨的墨這會兒都不能用了,他慢吞吞的拿著墨條在硯臺上畫圈圈,面上無比的虔誠,仿佛在做一件格外重要的事情。 半晌,他才提筆蘸墨。 說時遲那時快,只見祖宗裹著一團黑氣,直撲路謙的門面。 “混賬玩意兒!不肖子孫!你還真敢寫??!” 不寫還能咋樣?路謙可沒這么天真,就算康熙帝許諾了不會怪罪,天知道將來會不會秋后算賬。一個當皇帝的,就算食言而肥,你還能拿他怎么樣?退一步說,就算不怪罪好了,以后還想科舉入仕?那你想唄。 況且,換個角度想想,加試題缺德歸缺德,但對他而言,未免就不是一次送上門來的機會。 比起時政題,他的確更擅長詩詞賦文。但想也知道,在場的應考生里擅長這一科的絕對不在少數(shù)。 路謙年紀輕、閱歷少,就算得以名師教導,也不一定能同這些飽學之士一較高下。 正好,其他人不敢答,他敢。 “你想怎么寫?”大概是知道阻止不了路謙,祖宗索性也不阻止了,只在路謙的耳邊大吼大叫,“大明啊,大明會覆滅還不就是因為上頭坐的那個癟犢子嗎?還有他爹!他爺!他全家他全族他祖宗十八代都不是什么好東西!狗韃子!” 路謙不為所動。 外敵來犯興許是明朝覆滅的一個原因,但絕對談不上是根本原因。哪朝哪代沒有外敵?就不說別的,清朝沒外敵嗎?一直都有??! 他打算從內憂外患來寫。 內憂,明朝皇帝昏庸無能也罷,關鍵是不干正事兒。沉迷丹藥有之,沉溺女色有之,更神奇的還有愛好當木匠的。 正所謂,上梁不正下梁歪,好幾代皇帝都是這么個鬼樣子,底下人還能有多好? 于是,官場腐敗便成了尋常事兒。從明朝中后期起,貪官橫行暴吏無數(shù),搞得民不聊生。偏巧,天公還不作美,恰逢連年天災,餓殍遍地十室九空,最終導致各地紛紛起義…… “李自成那個王.八犢子?。 ?/br> 對,就是闖王李自成。 但這就屬于外患了,內憂都還沒寫完,著啥急呢? 無視祖宗那憤怒的咆哮聲,路謙繼續(xù)落筆,這次寫的卻是宦官專權,東西二廠權勢滔天。 “魏忠賢那個狗娘養(yǎng)的畜生!!” 這次總算說對了。 路謙邊下意識的點頭,邊提筆將魏太監(jiān)寫了上去。辱罵前朝皇室是不可取的,先不說康熙帝未必就會喜歡底下人這么干,單就是祖宗那一關就過不去。所以,簡單的一筆帶過是最好的辦法。官場腐敗倒是可以寫,但也只能是點到為止,畢竟這種事情每個朝代都有,明朝是特別過分,但清朝的官場也不一定就那么清正廉潔。 不過,魏忠賢倒是可以大罵特罵了,無論從哪個角度辱罵都可。 ——畢竟,就那個死太監(jiān),甭管是康熙帝還是老祖宗,都不可能有代入感的。 罵! 最省心的是啥呢?是路謙壓根就不需要太過于動腦子,光祖宗一個鬼,就已經(jīng)將魏忠賢罵了個狗血淋頭體無完膚??刹灰】戳宋娜肆R架,粗人只會罵表面,文人才能罵得入木三分。 寫完了內憂,就該寫外患了。 外患當然是很可怕的,哪怕在當時,明朝已經(jīng)如同一段腐朽的枯木一般,但假如沒有外敵入侵,搞不好還是可以再茍延殘喘幾十年甚至上百年的。 這就可以罵李自成了。 “你就是不想罵滿清韃子!”祖宗一臉的悲憤欲絕,“我怎么就有你這么個窩囊的后代呢?” 行行行…… 路謙妥協(xié)了,他轉手就寫了滿清八旗兵強馬壯,來勢洶洶。沒等祖宗再度將矛頭對準他,他一轉手又寫到,明朝面對這強勁的外敵,不得不做出決斷,將絕大多數(shù)的兵力放在了與清兵的對戰(zhàn)之中,因此忽略了日漸強盛的農民起義軍。 于是,大明王朝就這樣宣告涼涼。 太苦了。 兩面夾擊??! 連祖宗看了這個都無話可說,二選一的抉擇??!要么全力對抗清軍,要么全力鎮(zhèn)壓起義軍。關鍵這是一道送命題,無論選擇哪個,最終的結果都是死。 擋住了清軍,闖王李自成攻下京城。 反之,就算當年是選擇阻擋李自成,你以為清軍是吃閑飯的? 祖宗:…… 看到這種答案,再看看四下陸續(xù)動筆的應考生,祖宗只覺得滿腹憋屈,直把他憋得臉紅脖子粗,感覺連身子都膨脹了不少。 “還有吳三桂那癟犢子!你沒寫他,是他放了清軍入關的!就為了一個女人……一個女人??!他是這輩子都沒見過女人嗎?啊啊啊啊??!” 噢,差點兒把吳三桂給忘了??! 多謝提醒! 路謙一下子就來勁兒了。 今年是康熙十八年?。∑蕉ㄈ畞y已取得了階段性的勝利,就在兩個月前,也就是今年的正月里,康熙帝才在御午門宣告大捷。 把鍋甩在吳三桂身上有啥好處呢?當然是因為前頭那些人都不是康熙帝所討厭的,唯獨吳三桂才是他恨之入骨的人。 罵! 這個必須罵! 祖宗也十分高興,變著法子的給路謙提供素材,將吳三桂所有的直系親屬問候了個遍,關鍵聽著還特有文化,類似于你爹庭前種枇杷…… 粗稿完成后,路謙心情格外順暢的準備謄寫一遍時,祖宗又作幺了。 “不準寫清軍強大!不然你以后別想睡覺??!” 這就很離譜。 先不說這是在考場之中,就單說一點,說對方是個弱雞,然后你卻輸給了一個弱雞,很驕傲?很自豪? 但考慮到眼下也不是跟祖宗解釋的好時機,再說祖宗也不一定能聽得進去勸,路謙遲疑了一下,臨時調整了下方向。 他沒再寫清軍如何強大,而是筆鋒一轉寫起了抗清名將、愛國將領袁崇煥。 彩虹屁吹起來! 再說袁崇煥確實相當?shù)媚苣?,假如他不死,搞不好清軍就真的被攔在了塞外。 然而,他死了。 被那個傻子皇帝凌遲處死了→_→ 祖宗:…… “是皇太極!是那個混賬玩意兒用了反間計!那就是個卑鄙小人!滿肚子的壞水,滿腦子的陰謀詭計!” 噢,差點兒忘了,還可以吹捧一波皇太極來著。看人家的皇帝多聰明,你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