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他從哪來?】
書迷正在閱讀:超級名師系統(tǒng)、學魔養(yǎng)成系統(tǒng)、一生一世,江南老、大唐理工學院、魔鬼經(jīng)紀人、魔尊是只鋼牙兔、救贖友情(娛樂圈)、惡毒男配靠種田養(yǎng)肥一眾大佬后、全娛樂圈都叫我親媽[穿書]、全電競?cè)Χ记笪议_黑
就像那個認為晚上蘋果會變色的人一樣,大多數(shù)人認為,這些令人不適的文化產(chǎn)品,是因“唯利是圖的資本家,團隊,創(chuàng)作者”而來,這些混蛋們?yōu)榱速嶅X,打開了潘多拉魔盒,不斷的販賣他們這些惡心的低俗的產(chǎn)品。 這當然是錯的,而且很容易論證。 無論是中國還是美國,無論是橫店還是好萊塢,無論是寫小說還是做音樂,大多數(shù)成熟的創(chuàng)作者,做大多數(shù)事的目的都十分明確——賺錢,當然也可以為了夢想,但我們在說大多數(shù),而且那些高喊夢想的人,一旦夢想實現(xiàn)開始賺錢,他們做的事與沒有夢想的人并沒有什么差別。 在不違法,不嚴重違背道德的前提下賺錢,“賺錢”實在談不上錯,無非是吃相的問題,我們可以說馬云用餐的時候十分優(yōu)雅,鳳姐則十分難看,但他們都是合法的勞動者,去努力賺取報酬,我們可以說前者高雅后者低俗,前者有貢獻后者是傻蛋,但他們都沒錯,因為合法賺錢是沒錯的,而且是我們每個人都在做的事,構(gòu)成今日商業(yè)世界的基石。 所以那些“唯利是圖”的資本家捧紅小鮮rou去賺錢,這完全合規(guī),而且全世界都在這樣做,美國的小鮮rou們身價可比這邊高得多! 唯利是圖是資本的原則,他沒有義務忠于某種理想與信仰,什么賺錢就去做什么,簡直沒有比這更對的東西了,小鮮rou吸粉,王者榮耀不遺余力吸引玩家,做這些事不是為了什么崇高的理想,只是為了賺錢。這如果是錯的話,那么一個行政文員一絲不茍的做表格就也是錯的了,除非他有一個有一個“制出最完美表格的偉大夢想”。 我們當然可以肯定,無論在哪里,都會有一些懷有忠貞電影信仰的制作人存在,但他們絕非主力軍,支持整個好萊塢運作的是成本和收益,每個公司,電影,編劇都在為賺錢而奮斗,工會組織的罷工,明星的走秀,乃至奧斯卡頒獎典禮,都是建立在大家對金錢的共同向往上的,而非信仰、意志力或者別的什么,反而在橫店,喊著“電影夢想”的人貌似更多一些,也許是因為他們根本還沒有計較錢的資格,倘若他們有一日真的實現(xiàn)了電影夢想,想必對片酬斤斤計較的程度并不比任何一個資本家遜色。 “更多的人為賺錢而工作”,這是一個基礎(chǔ)得不能再基礎(chǔ)的基石,在哪里都一樣,中國與美國電影人在這一點上并不存在什么差異,好萊塢拍出優(yōu)秀電影也絕對是為了賺錢,不會是為了什么偉大的電影夢想。 尤其是在電影技術(shù)上,總不會有個特效師高亢的喊“我的夢想是做出世界上最華麗的特效”! 他只是想做出好特效,得到更高的報酬罷了。 這些話說明了大家目的一致,覺悟不分高下,好萊塢電影優(yōu)秀并不是因為他們偉大,中國電影如何也并不是因為他們低俗,大家都是一樣去賺錢的,請不要在做人的品質(zhì)和思想覺悟上尋找攻擊“小鮮rou”的理由。 這是一種典型的錯誤,先找立場,再找理由,這也是網(wǎng)絡(luò)上99.999%撕嗶的過程,總能有千萬個例子和理由,這不是辯論,而是要看清事實。 神奇的是,好像大多數(shù)人都更接受“中國人唯利是圖品質(zhì)惡劣”這個事實,對小鮮rou的指責都是基于“品質(zhì)”、“良心”、“社會責任感”、“貪婪”這種理由的,這讓人難以理解,好萊塢的大佬并不比中國的小鮮rou公司老板高尚,既然都是合法賺錢何來高尚低劣之分? 因為中國人,或者中國商人、藝人、創(chuàng)作者低劣,而拍不出好電影,這實在錯的太離譜了,請永遠不要嘗試質(zhì)疑一個“合法賺錢者”的品質(zhì),你看到的只是他們的姿勢而已,馬云喝一杯咖啡很優(yōu)雅,而鳳姐在地鐵上的腿很粗,美國也有他們的馬云和鳳姐,也許是喬布斯和某個沒有下限的網(wǎng)紅,這都是一樣的。 以上的部分聽上去順理成章,但還不是致命一擊,距離致命一擊還有一段路要走,因為我們要給出的不是一個聽上去舒服,符合人們本能立場的粗淺結(jié)論,我們要符合科學邏輯的探討“他從哪來”,說老實話,培養(yǎng)這樣的思維方式需要一段時間的努力,這也就是為什么更多的人都是“不爽就罵”,為什么有點內(nèi)容的人壓根就只看不說了。 既然中美電影人都是為了賺錢,無分高尚低劣,那我們只好關(guān)注其他因素了。 先看最直觀的智商和執(zhí)行力,我不認為中國人在這方面會輸給任何人,如果有人就是咬定中國人智商低執(zhí)行力低下……那就實在沒的說了,我將不得不拿出一萬個例子來表示中國人的強大,對方再用一萬個例子表現(xiàn)“劣根性”,這事兒就沒完了。 用科學的方法來證明,那就是把同樣的任務,交給沒有受過后天教育影響的100個中國人和100個美國人,看看他們誰完成的好,這個實驗沒法做,我們通過的現(xiàn)實世界的智力測試和項目完成能力,在側(cè)證中國人不比美國人差,相信這是共識。 至于電影技術(shù),在這個國際化的時代,雙方都可以跨國雇傭團隊與工作室,人才流動也十分頻繁,《長城》即是最好的例子,通過合作與外包,可以相當程度的打破技術(shù)壁壘,根本說不清楚電影該算是哪個國家制作的,實際上許多我國團隊是擁有好萊塢級特效水平的,雖然無法與漫威超級大片匹敵,但做出令人滿意的特效并非難事。 “技術(shù)差距”存在,但那條溝上已經(jīng)搭起了無數(shù)個橋梁,我們的問題不是“中國的好電影沒有美國多”,而是“中國幾乎全是小鮮rou,沒有好電影”,不是50和100的問題,是0和100的問題。 在這個問題面前,隨著“技術(shù)橋梁”的搭起,技術(shù)差距因素單單只能是一個因素,而并非決定性的。 另外一個因素“資本”,雖然我國電影的預期票房仍然與好萊塢有相當差距,很難出現(xiàn)投資一億美元以上的大片,但一億美元以內(nèi)是拿得出手的,事實上《長城》的投資已經(jīng)遠超這個數(shù)字,并且碾壓了同期絕大多數(shù)好萊塢電影,幾乎達到了《銀河護衛(wèi)隊》的水平,此外,中國資本甚至已經(jīng)開始在好萊塢投資,《魔獸》與《金剛:骷髏島》中都流淌著大量的中國資本血液。(嗨呀景大小姐好美??!為了她去買的票!) 資本的差距的確存在,但早已沒那么大了,在中國電影投資能力內(nèi)的好萊塢優(yōu)秀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不談那些小成本的優(yōu)秀故事片,也不說年代久遠的電影,近期的《神奇女俠》、《太空旅客》、《異星覺醒》、《血戰(zhàn)鋼鋸嶺》等等影片,悉數(shù)在中國電影資本能承受的投資區(qū)間內(nèi),實際上這些電影單在中國的票房與播放授權(quán),也足以覆蓋成本了,當然,考慮到宣傳發(fā)行與院線分賬,情況要復雜一些,但這只是量的有限差距,還未達到質(zhì)變的級別。 許多日韓印度電影也證明了這一點,資本差距并非是決定性的。 也許更重要的是其進口大片的“品牌”,這也許才是真正的無價瑰寶。倘若中國拍攝一部《太空旅客》,有勇氣第一批進入電影院的人恐怕不多,但正如《摔跤吧爸爸》一樣,在這個信息技術(shù)高度活躍的世界,優(yōu)秀且符合市場需求的電影,無論其宣發(fā)有多爛,觀眾都會給他足夠的票房。 這一段冗長的論述,在于說明中國目前的市場規(guī)模與資本規(guī)模,雖然還無法撐起《x戰(zhàn)警》、《美國隊長》這種級別的超級投資,但至少《太空旅客》這種級別的電影是有投資條件與技術(shù)條件的,更偏執(zhí)一些,拿起《摔跤吧爸爸》打臉是屢試不爽的。 既然資本也不是決定性的,那總該有個決定性因素吧? 一個看似很關(guān)鍵的因素就此浮出水面—— 審核。 這個繞不過去的枷鎖,的確會相當程度的抑制文化產(chǎn)品的內(nèi)容深度,內(nèi)容廣度,類型選擇,并且會大幅度提高創(chuàng)作難度,許多通順自洽的劇情邏輯沒有資格登上舞臺,不得不進行生拉硬扯,失去電影原本的魅力、代入感和智商。抗日劇在這方面的造詣可謂登峰造極,直至走火入魔,扛著“正確”的大旗賣著血腥,揮霍著智商。 好在《湄公河行動》盡力糾正了一些,我們期待有一天類似《湄公河》這樣的優(yōu)秀電影,無須某個政治部門扛起對抗審核的大旗。 即便審核的枷鎖如此沉重,但這仍然不是導致如今“國內(nèi)電影墮落”的現(xiàn)象的原因,我們可以輕松的看到每年幾十部的進口影片,他們無疑都符合審核標準的,實際上很多國際大制作電影團隊,他們也許比我國電影人還清楚我國的電影審核,如此之大的電影市場怎么可能拋下?我國的電影審核標準在立項和編劇階段就會納入考量,如今除非哪個制作人或者編劇瘋了,不然絕不可能在電影中出現(xiàn)“諷刺中國政治”的情節(jié),暗示也不行! 因此很明顯,如今絕大多數(shù)優(yōu)秀的,高票房的電影,在經(jīng)過無傷大雅的剪輯后,完全符合我國的電影審核標準,更何況有太多電影根本無須剪輯! 大多數(shù)電影根本沒理由探討政治,也不需要在過于敏感極端的環(huán)境中探討人性!無論是簡單純粹的愛情(你的名字),還是無腦的視覺盛宴(速度與激情),抑或是刪減過的大雜燴(金剛狼3),強無敵(摔跤吧爸爸)。 可見,審核對國際團隊造成的影響十分有限,這并沒有太大的妨礙佳作誕生。 當然,“審核”之痛仍然存在著,不過并沒有想象的那么嚴重,如今的審核尺度對于電影的桎梏大概可以這么理解—— 審核尺度每放開10%,就會多10%的佳作誕生,直至尺度放開100%,達到美國的水平。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審核尺度這一點達到與美國相同的水平,每年我們看到的國產(chǎn)佳作會提升一倍!多么振奮人心啊??! 如果有兩部佳作,那么會變成四部! 如果有零部,那么還是零?。?! (手動滑稽)。 另外還能例舉很多很多的因素。 比如電影傳統(tǒng),電影體制,人才儲備等等,這些看似說的通的因素,我不準備展開篇幅一一解釋,在此只用一個事實進行駁斥—— 《活著》、《霸王別姬》、《陽光燦爛的日子》、《甲方乙方》、《紅高粱》等等等等,我們的電影產(chǎn)業(yè),在20年前,就已經(jīng)具備了制作出優(yōu)秀故事片的水準,擁有了足夠的傳統(tǒng)、體制、人才儲備等等等等,但時至今日,每年能賦予“優(yōu)秀故事片”這頂帽子的電影屈指可數(shù),在整個電影市場膨脹了幾十倍上百倍的情況下,在我們的電影體制、資本、人才儲備、市場規(guī)模等等客觀條件充足得多的今天,在我們愈發(fā)貼近好萊塢的情況下,優(yōu)秀故事片的出產(chǎn)率反而急轉(zhuǎn)直下,這簡直令人難以理解。 陳凱歌、張藝謀、馮小剛這些出色的導演沒理由在同一時間退步,他們中憑什么沒有斯皮爾伯格、伊斯特伍德、馬丁·斯科塞斯這樣的常青樹?為什么會給人感覺一部不如一部? 無論是傳統(tǒng),體制,人才,品質(zhì)還是資本,都無法解釋這些問題,他們擁有的一切比之二十年前都擴充了數(shù)十上百倍。 你當然可以說他們落后于時代了,但斯皮爾伯格、伊斯特伍德和馬丁·斯科塞斯落后的更多,可這并不影響他們創(chuàng)造佳作。 在這個事實面前,我們無法粗暴的將“體制”、“人才儲備”這些因素,與“單位時間內(nèi)的優(yōu)秀電影數(shù)量”相連,真正造成今日盛景的決定性因素,一定藏在別的什么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