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3章
書迷正在閱讀:異位面事務(wù)所、鳴鳴喜歡你、團寵九零小福星、震驚!暗戀對象居然想給我上黨課、九零之白蓮不好當、炮灰重生:冷情殿下,愛爬墻、不顧西東、隔壁老炒青椒rou絲怎么辦【abo】、婚深蝕骨:顧少嬌妻如魅、重生炮灰歸來
見霍寶沉默了,鄧健反而止步,回頭看著他,道:“你讀過書吧?” “開過蒙,念了兩年?!?/br> “那你幫我想一想,有沒有什么法子能像彌勒教似的,容易被百姓接受信服?” 霍寶瞪大眼睛。 這鄧健還是有自立之心啊! 不過也能理解,亂世之中,有能力、有時機,誰不想要折騰折騰? 只是彌勒教傳了幾百年,融合了道、佛兩家,通俗易懂,老百姓耳熟能詳。 換做其他的教義,想要傳播可不容易。 如今赤貧百姓多,共產(chǎn)主義倒是適合傳播,可那樣要得罪死士紳階層。 現(xiàn)在民分四等,士、農(nóng)、工、商,這里的“工”,是指工匠,并不是工人兄弟。 農(nóng)耕社會,知識還是士人階層壟斷,民智未開,想要撇開士紳,只憑農(nóng)民奪天下,那是做夢。 小主,這個章節(jié)后面還有哦^.^,請點擊下一頁繼續(xù)閱讀,后面更精彩! “表叔,就算倉促想出別的說辭,怕也是來不及了……江淮已亂,江南想來也太平不了多久?!?/br> 大寧王朝,如今已經(jīng)是破燈籠,四處透風。 歸根結(jié)底,是皇權(quán)不明,吏治腐敗,盤剝百姓太狠的緣故。 外加上連年的天災,人禍也就接踵而至,露了末世之相。 鄧健露出幾分憋悶來:“費勁巴力打下來的江山,六、七十年就禍害成這個模樣!難道就沒旁的出路,就白給柳盛送人手?憑什么?” “柳元帥聚眾燒香,自領(lǐng)亳州彌勒教教首……表叔有之前‘收復’事在前,怕是走不了這條路,除非……得遇高人,幡然醒悟,歸了彌勒教……” “誰是‘高人’?你那個三舅?”鄧健挑了挑眉。 “我三舅奉命奪回曲陽,為打滁州做準備……柳元帥是滁州人,不會放棄祖地……” 在滁州州府諸大人眼中,鄧健這里的“亂兵”,與白衫軍沒什么區(qū)別,巴不得雙方碰上,自己坐享漁翁之利。 要是鄧健退一步對州府低頭,下一步就是調(diào)兵保衛(wèi)滁州,對戰(zhàn)白衫軍。 鄧健顯然也明白這一點,才會這樣憂煩。 可是從他明知曉是陷阱還親自出城尋糧,也能看出,這兩萬大軍,他快負荷不了了。 不用等朝廷定罪,也不用等白衫軍來攻,只哪日斷了糧,這兩萬大軍就要炸營潰散,一切成空。 到底怎么幫鄧健解眼前危局? 霍寶莫名想到一人。 薛彪。 不是想起薛彪在金陵的糧鋪,而是想起其騙販人口之事。 霍寶眼睛一亮。 “表叔,既然養(yǎng)不了兩萬人,那就……精兵吧……白衫軍正缺人,四處征兵,為攻打滁州做準備,要是表叔用此談判,留下曲陽,再占了濱江,通了南下運糧之路,養(yǎng)兵也就容易了?!?/br> 滁州下轄四縣,州治永陽縣,另轄陵水縣、曲陽縣、濱江縣。 濱江縣,緊鄰長江,可以過江去金陵,也可以溯江而上,往兩湖去。 得了濱江,就能不畏江淮亂局,有了后路。 第36章 驚起一池春水 直到出了曲陽大門,來時的三十一人,一個不少在城門外匯合。 “這就出來了?”水進掐了自己一把,有些不可置信。 “哈?不出來干什么?該打聽的都打聽了,剩下咱們又不能拿主意?!被舯p松道。 誰能想到,都是親戚呢。 雖說隔了幾輩子人,這表親委實遠了些,可按照鄧老爺子的說法,鄧健親族早已死絕了,否則也不會被鄧老爺子收養(yǎng)。 鄧家沒有親族,唯一親戚就是霍家人,這論起來比外人強。 這個表叔爺沒有兒子,只有一個獨生女……霍豹想到這里,忍不住去看小堂叔。 霍寶坐在馬車上,有些心虛。 亳州四縣之地,柳元帥人手不足,與其他四人共治,并不安穩(wěn),否則不會惦記南下;滁州四縣,柳元帥占了陵水,最關(guān)心的是滁州州府所在地永陽,還有位于永陽后方的曲陽,倒是一時無暇顧及濱江。 鄧健用人手換地盤,眼前應該沒問題。 舅舅那里的優(yōu)勢,是身邊人才太多了,鄉(xiāng)勇出身的“二十四將”,黑蟒山中的幾位寨主、十幾個把頭;鄧健的短處,則是能用的人太少了,沒有將領(lǐng)沒有幕僚,只有幾個捕快出身的小兄弟。 鄧健要是肯低頭,兩人合兵,才是兩權(quán)之美。 可是他對柳元帥都直呼其名,毫無敬意,怎么會臣服比自己年歲還小、名不見經(jīng)傳的徒三? 按照鄧健現(xiàn)下握著的人手,完全可以不理會徒三,直接遣人與柳元帥談判;霍寶居中說和,促進鄧健對徒三的約談,也算立一大功勞。 這般想著,霍寶就將挖了舅舅墻角那點愧疚丟到腦后。 不僅隨行諸人覺得霍寶立下功勞,等眾人回了山寨,帶回來的消息也驚住了徒三與眾頭目。 “不愧是我兒,就是能干,這才幾日功夫,就做成這么大的事兒!”霍五撫著兒子肩膀,顧不得問那表親不表親的,確定他平安無事,方開始新一輪“兒吹”。 徒三則是拿著蓋了鄧健印信的請?zhí)?,眼中異彩連連,其他人也七嘴八舌說起來。 “我的老娘哎,這姓鄧的還真是膽子肥,這年景拉敢拉兩萬人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