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5節(jié)
子牙封神之后,接引道人自回西方世界,他乃超脫神人之身,不受子牙冊封,不過,神榜之下,無有意外,天威沉沉,罩定命數(shù),自斗敗截教諸仙、收取了許多截教門人之后,接引道人已隱隱知曉自己觸犯天機、神律隨身,這西方教主終是無法再當(dāng)下去了。 “師弟,封神劫完,你我還是回歸西方吧!” 接引道人大袖飄飄,對著四大佛子微微一笑,文殊、普賢應(yīng)聲領(lǐng)命,道印卻合掌嘆道:“佛亦是道、道亦是佛,我既受鴻鈞祖師點化,自不分佛道之別,教主師兄,我與釋家緣盡于此,就此拜別!” 雖說應(yīng)劫,但接引如此行事,已令道印生出厭倦之心,他不由分說,更毫不在乎叛門出教之事,當(dāng)場便說出了絕決之語。 接引道人訝然道:“道印何出此言?你乃佛子,前程廣大,難不成還去做個天仙?” “我只求逍遙,不喜爭端,未來如何,天皇上帝陛下自有公斷?!?/br> 道印冷一笑,袍袖一拂,化為一道仙光,自往天界某處而去。 接引道人爽然若失,卻轉(zhuǎn)頭對準(zhǔn)提道人道:“準(zhǔn)提師弟你呢?” 準(zhǔn)提道人微微一笑,道:“子牙封神,天人共永,我為佛也罷、為道也罷,只求心中安定,師兄,我欲尋一清靜之地,靜悟一量極致大道,這便也拜別了……” 緣起則聚,緣盡則散! 此理不論天地神人鬼亦是相同,接引道人觸怒天機,已折氣數(shù),此后西方教主一位再不能持,準(zhǔn)提、道印也不再是釋教中人! 接引道人暗暗嘆息,他為的是釋教光大,卻終不免落了下乘手段,教門興衰遠(yuǎn)勝個人榮辱,準(zhǔn)提、道印二人堪不破,亦是定數(shù)之中。 接引道人自回西方世界之后,自此潛隱不出,后世釋教大興、光照三界,為主之佛即為釋伽牟尼,而接引因觸怒天機,只得隱于西方世界之中,于無底河中自撐渡舟,接引眾生得渡佛國…… 卻說準(zhǔn)提道人一展七寶妙樹,縱起清風(fēng),飄飄蕩蕩來到宇內(nèi)某處,見一山風(fēng)光獨好、郁郁蔥蔥,心頭生念,便在這山中落下云頭。 自此,世間再無準(zhǔn)提道人,而多了一個菩提祖師! 菩提祖師靜坐方寸山、三星洞,只修一量極致大道,從不現(xiàn)身天地之間,后來因緣際會,收了一個神通廣大的徒弟,惹出了一番驚天波瀾,這個徒弟便是齊天大圣孫悟空。 菩提祖師乃教主級數(shù)神人,但卻不欲介入三界紛爭, 教成一個徒弟之后,卻知這孫猴來日定會闖下大禍,是以七年未滿,便尋了個由頭轟了出去。 待到孫悟空保著唐僧行至五莊觀時,果然又生出老大事端,那觀中之主,乃是地仙之祖鎮(zhèn)元大仙,這鎮(zhèn)元大仙說來也巧,便是有功封神的仙家第一人混元大仙倪彩是也! 鎮(zhèn)元大仙完劫之后,自在五莊觀內(nèi)得享永恒長生,不想一介潑猴卻推倒了他得承鴻鈞祖師的人參果樹,若非看在準(zhǔn)提面上,他豈肯干休? 一番磨難,終是觀音尊者以凈瓶甘露令人參果樹重得生機,鎮(zhèn)元大仙終是看在觀音尊者與菩提祖師面上,與孫悟空化干戈為玉帛,結(jié)成了異姓兄弟…… 菩提祖師于三星洞中修到宇內(nèi)極致、苦不得脫之際,忽有一日,見天外垂落鴻鈞老祖法相,自此大笑三聲,便仙蹤渺渺、去了另一世界…… 作者按: 準(zhǔn)提、文殊、普賢、慈航,孔宣等一干道家中人,最后都是佛家中人,后來四位,神話屢有記載,唯有準(zhǔn)提不知下落,準(zhǔn)提道人即是菩提祖師,此論證不過猜測而已,望諸君指正。 第四章節(jié) 觀世音! “靜坐紫竹林、遍觀世間音, 但有苦與求、吾耳盡傾聽。” 游人如梭的大殿上,幾個書生望著這香火旺盛的觀音廟指指點點,為首一個最年長的書生搖頭笑道:“子不語怪力亂神,這神仙也不過是世人愿望生成,吾輩儒家子弟行正道、仗正氣,何必又來求神?” 另一書生呵呵笑道:“張恒學(xué)長說得極是,心行正道、如有神助,想來,所謂的神仙,便是天地正氣罷了?!?/br> 幾個書生大肆點評,半點也未將廟中高立神壇上的觀世音菩薩放在眼里,開口閉口只談儒家義理,連一旁仆役神將鬼差也沒落得著半點好評。 南海、普陀山、紫竹林。 竹林幽幽、碧池清清,觀音大士領(lǐng)著童子、龍女正靜坐池畔,傾聽三界眾生心聲,這幾個書生的評論傳入觀音耳中,不過只博她淡淡一笑,一旁善財童子眼中噴火,怒聲道:“無知書生、rou體凡胎,井中之蛙焉知天地宇宙之大?竟敢妄評菩薩是非!” 龍女掩嘴嘻嘻而笑,天真嬌憨的面龐上俱是一片頑皮神色,她眨了眨眼睛,道:“善財,菩薩還未言語,你急什么?” 善財童子怒道:“菩薩慈悲無量、救苦救難,怎的還有人如此不敬?” “我身即是眾身、我心即是眾心,我有無邊大神通、無量大法力,位止菩薩境,你道為何?” 觀音尊者見兩個小童爭執(zhí)不休,只是淡淡一笑,提出一個小小的問題。 善財童子道:“對啊,菩薩明明法力遠(yuǎn)在大羅金仙之上,為何尊位止于菩薩?莫非其中有什么緣故?” 龍女微皺秀眉,認(rèn)真的道:“莫非這與菩薩志愿有關(guān)?” “善哉,善財焦燥,還需去幾分火氣,龍女果是稟承其母星河龍母、其父天皇上帝之根骨,能心中清明,未來必成大道?!?/br> 觀世音微微一笑,又道:“天道即是人道,天心即是人心,我此身之法,源于眾生,眾生有求,我無所不能,眾生無求,我一無是處,適才那書生說得不錯,但若三千世界人人心中稟持正道,宇內(nèi)安寧,何必還要什么神仙?” 善財童子搖頭道:“若是如此,菩薩豈非為眾生之仆?” 龍女亦是搖頭道:“非也非也,是有大功德、故有大法力,若無眾生,何來法力?若是有一日眾生皆行善道,彼時方是菩薩成就無上大道之時!” 善財童子愕然一怔,口中嘀咕道:“古怪古怪,往日菩薩好生厲害,誰想這小丫頭居然也變得高深莫測起來,這什么無上大道又是什么???” 觀世音淡淡一笑,隨即止住了這場爭論,她心中自然明白,位階、法力、道行都不算得什么,三界無數(shù)神仙,求的可不是正是無量大道么? 每個神仙,都有自己的大道,每個神仙的大道盡皆不同。 以眾身為己身、以眾心為己心,誓愿三界蒼生皆行善道,便是觀世音所求的至道,龍女說得不錯,若得眾生行善,彼時便無觀音。 輪回是苦、劫數(shù)是苦,眾生皆苦,何獨神仙方樂? ‘但愿眾生安樂,吾心方寧,但愿眾生為善,吾身方成正果?!?/br> 紫竹林中的觀世音,無私心、無忿怒、無悲哀、無困苦、無恐懼、無貪求,只是一顆眾生之心、一個眾身之身,為求眾生得渡而生、為求眾生至善而來…… 仙家一日,世上千年。 在那觀音殿中肆意評論的幾個書生隨即散去,轉(zhuǎn)眼便過了數(shù)十年,此時天下大亂,兵荒馬亂,無數(shù)黎民百姓活在水深火熱之中,張恒已是四十壯年,因兵亂匆匆逃進(jìn)山中神廟躲避。 是夜,風(fēng)雨大作、傾天覆地,張恒心中凄慘,遙望著神壇上那面露慈悲、凝眸微笑的觀音菩薩像,只感天道無常、世事沉浮,他思及蒼生困苦悲哀,不覺跪地叩首,默祈心愿。 風(fēng)雨大作之中,廟門忽開,一個白衣女子施施然步入廟中,望著廟中觀音像,只是叩拜求愿,張恒斜眼望去,卻見這白衣女子竟和壇上觀音菩薩長得一模一樣,他心中一驚,開口問道:“小姐何故至此?” 白衣女子答道:“拜觀音!” 張恒心中訝然,問道:“你不就是觀音?” 白衣女子點了點頭,微笑道:“吾亦有難,故而要拜觀音?!?/br> 觀音菩薩望著自己的神像,叩拜不已,待到天明時分,卻悄然離去,張恒如癡如醉、呆呆想了一夜,忽見天色大開,山下亂象紛呈,黎民百姓哀聲不絕于耳,種種慘象映入他心頭,不覺化為一個巨大疑問:‘神仙有難都要跪拜自己,那世人有難,何人能救之?’ 與觀音幾句對答的情景,忽然間涌上頭來,他猛然悟到了其中深意,不覺向觀音像連連叩首道:“多謝菩薩指點,張恒明白了!” 張恒趁著天明匆匆趕下山去,自此組織壯丁,收攏百姓,十?dāng)?shù)年后,果然漸漸將一個亂世平定,二十年后,已是一朝國公的張恒再到這山中神廟之中上香還愿時,再無年輕時節(jié)那般狂妄倨傲。 隨其而來的子孫見祖父出身儒門、平素不信鬼信,如今卻對觀音敬奉無己,不禁訝然道:“祖父大人何獨只拜觀音?” 張恒溫然笑道:“我非只拜觀音,亦在拜我自己!” 子孫愕然一怔,終是不明張恒語中深意,蓋因張恒能挽救黎民、成就功業(yè),不過是當(dāng)初觀音現(xiàn)身說法的一番際遇。 這際遇說來極其簡單,不過‘求人不如求己’六字而已! 觀音菩薩渡化世人,亦如九洲之際,常在人間輪回?zé)o數(shù)、化身無數(shù),顯化無數(shù)法相,她為漁女,化魚籃觀音相,為妙善公主救父,成千手觀音相,救苦救難,顯白衣觀音相…… 端莊、慈愛、威嚴(yán),種種觀音,顯種種神通威能。 瓶中甘露常遍灑,手內(nèi)楊柳不計秋。 千處乞求千處應(yīng),苦每常作度人舟。 其掃三災(zāi)、渡八難、救苦救難、大慈大悲之名,無數(shù)世代、無數(shù)年月俱留下種種事跡,其法相源源不斷、綿綿不絕,果是應(yīng)了洪荒之際鴻鈞祖師之語‘世間香火第一、無上無比神道’的評語。 世人有難,常念其法名,遂能得其救助,其如張恒一般,所謂求人不如求己,千種世人心中,自有千種觀音,救苦救難者,是觀世音,亦是自己…… 作者按:觀音菩薩,是世人心中第一神道,亦是作者心中至尊之神,神明是否存在,還不得而知,但自己是否存在,卻能肯定,神如我、我是神,行正道、不求人,這‘求人不如求己’六字,道盡天心、人心、天道、人道,愿與眾書友共勉…… 第五章節(jié) 子在江上行! “吾在江上行,子在江中游, 兩相默凝望,愿者請上鉤?!?/br> 碧水如帶,曲折蜿蜒,一處翠柳之下,姜尚明亮的目光不在江中魚兒上,他凝望著天邊遠(yuǎn)處的幽幽白云,心中想的卻是超脫凡塵的仙道。 紅塵如網(wǎng)、世事如潮, 生于塵埃、死于塵埃。 ‘我要入山求道,從此超脫生死輪回,得窺天地至理至道!’ 姜尚年輕的面龐上閃過一絲堅毅,他自小家境貧寒,曾做過宰牛賣rou的屠夫、做過當(dāng)爐賣酒的營生,更對茫茫塵世生出厭倦,看透紅塵世事后,終生求仙問道之心。 昆侖山下,云深山幽。 巍巍昆侖如一條矯健神龍,盤于大地之上,這里,便是世人心中的神仙洞府、超凡仙人的居處。 姜尚望著來來往往、道裝打扮的仙家道士們,心中頓時生出一股無法抑止的渴望,守門的弟子接過姜尚遞上的戶籍名冊,暗暗皺眉,道:“你叫姜尚?是要來學(xué)道的?” 姜尚微微一笑,道:“還請仙師呈報師長,姜尚矢志學(xué)道,決無二心?!?/br> 玉虛宮中,元始天尊呵呵大笑,道:“又來一個姜尚?這次不會再是空歡喜一場吧?” 道行天尊立在階下,笑道:“師尊,此人根骨奇濁、毫無靈氣,分明就不是一個學(xué)道之才,依我看,只怕又是一個假江上。” 鴻鈞老祖一句‘且往江上尋’,令三教子弟遍尋天下江河湖海、找那主導(dǎo)封神的應(yīng)命之人,誰能將這應(yīng)命之人收入門下,自然便可掌握大義運數(shù)! 不過,這億萬年來,無數(shù)弟子尋了無數(shù)個江上之流,卻半個真的也無,屢屢失望之下,就連道行天尊亦是不信真的有什么江上。 元始天尊搖頭笑道:“不然,鴻鈞祖師曾言,封神之人當(dāng)往江上尋,這個人究竟是江上還是姜尚,天機深沉,猶未得知,小心駛得萬年船,但若大意放走了他,便是后悔也不及也!” 提及鴻鈞祖師,道行天尊眸中閃過一絲驚懼,他隱隱知道,以鴻鈞祖師的手段,只怕早就定了他命數(shù),他定了定神,道:“如此,我便領(lǐng)他進(jìn)來讓師尊一見?” 元始天尊收了神圈、閉了五氣,化為一個平常老道士,揮手道:“去吧,封神之劫,當(dāng)興人族,此乃我教機緣,且?guī)н@姜尚進(jìn)來讓我看看。” 道行天尊領(lǐng)命而去,不多時,便引著姜尚走入玉虛宮中,隨侍殿中的大小弟子心中暗暗駭然,區(qū)區(qū)一個凡人,竟能博得教主親自接見,這‘姜尚’二字,真是非同尋常! 姜尚到得殿中,只見上首坐著一個面容枯槁的老道,一派仙風(fēng)道骨模樣,他躬身一禮,道:“姜尚拜見仙師?!?/br> 元始天尊眸中神光一乍,一瞬間已將眼前這個青年男子看了個仔細(xì),道行天尊說得不錯,這姜尚果然是俗骨俗心、毫無靈氣! 他正失望之際,忽覺姜尚神魂之中,顯出一面黑色巨幡來,這幡微微一搖,便令他道心猛然一顫,一股鋪天蓋地的威嚴(yán)撲面而來,好似面臨著一座雄峻難登的山峰一般! 神人之心、重如星辰,等閑之物豈能動搖? 他心中一定,頓時有了計較,開口笑道:“好!姜尚,你既是要學(xué)道,便入我門下,做個親傳弟子就是,你可愿意?” 姜尚大喜,立時跪地叩首道:“弟子拜見師尊!” 道行天尊、赤jingzi等眾弟子大驚失色,這姜尚分明絕無可能修成仙道,再說區(qū)區(qū)一個凡人,根骨再好,也不過是四代、五代弟子之份,哪里能與眾金仙比肩、做元始的親傳? 元始天尊呵呵笑道:“好!道行,你且?guī)Ы邢氯?,從入門道法開始,一一傳授,不得有誤?!?/br> 赤jingzi一驚過后,心中頓時明白過來,這姜尚若非是盤古幡元身,何能有此造化?他上前道:“師尊,弟子愿代掌教師兄,教導(dǎo)姜尚師弟?!?/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