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體經濟
鳳棲村在公社時期稱為生產大隊,下有12個生產小隊,改鎮(zhèn)撤社后,轉為“行政村”,建立村委會。 九十年代,隨著郊區(qū)城市化的步伐加快,鳳棲村的村民承包菜地,公共池塘,集體山林逐步被政府機關,事業(yè)單位征用。土地不斷減少,不僅集體經濟受到挑戰(zhàn),村民的生活保障也面臨危機。村民和村領導都思考著,世世代代流傳的土地中沒征收的那部分,有沒有可能保存下來?怎么樣才能給后代子孫留下寸方之地? 村里想出的辦法是成立經濟聯(lián)社,將集體土地由家庭承包制,轉變?yōu)楣煞莺献髦?,村的經濟組織稱“經濟聯(lián)社”,12個生產小隊改為“經濟社”。村民用承包地入股,加入經濟社,實現(xiàn)了所有權與經營權的分離。在厘清股權和股金構成及來源的情況下,經濟聯(lián)社的資金,通過投放市場,參與經營,合資建房,廠房出租等形式,進一步將集體土地轉變?yōu)榧w房產,再轉到對房產的經營與管理。投資所得的收入,按一定比例,在年底以“按股分紅”的方法,發(fā)給村民。 在僅余的土地,也即將被征收的情況下,鳳棲村變被動為主動,充分利用股份社資金和留用地的價值,從第一產業(yè)直接跳到以物業(yè)租賃為主的第三產業(yè),向銀行借款辦起鳳棲飯店,綜合市場,磚瓦廠,沙石場等經營項目,還組織建筑隊,裝修隊,內外承包工程。隨后的十多年間,他們進一步運用各種經營方式,采取合資建房,以地換房,租賃交易的形式,把村的集體土地與集體經濟資產轉變成房產。具體情況概況來說:一是以征地單位不用安排農村勞動力為條件,換取房產;二是吸引市場資金在村的留用地上建房后分成;三是以土地和時間換取租金和房產;四是村自籌資金在留用地建成房子后,出租或承包經營;五是以股份形式籌資建房產經營。 這樣,鳳棲村在集體經濟這一塊上完成了從“種稻”、“種菜”到“種樓”的過程。從1995年以來,隨著經濟發(fā)展,鳳棲村的集體經濟,年度總收入都在千萬元以上,成為縣內最富庶的村。村民拿到的股份“分紅”也在萬元以上,年關節(jié)日分到的“福利”也在萬元左右。 2000年5月,行政上撤銷鳳棲村村委會,設立新城區(qū)鳳棲街道辦事處。同時,由經濟聯(lián)社和12個經濟社,共同發(fā)起成為出資人,成立了鳳舞集團公司,統(tǒng)一經營原鳳棲村的集體經濟,及管理集體房產。 集團公司成立黨委會,并按章程召開股東代表大會,選舉集團公司董事會和監(jiān)事會,使鳳棲村原來集體經濟進入公司化經營。但這種特殊情況,就意味著集團公司,不僅僅是公司,還是社區(qū)委員會。 因為鳳棲村的村民是集團公司的股東,集團公司經營的又是鳳棲村原來的集體經濟的資產,并且股份經濟社和經濟聯(lián)社是集團公司的資產所有者及經營者,所以集團公司只起中介,紐帶,組合的作用,甚至只是用來撐腰壯膽擺闊的“門面”。換句話說,即是換湯不換藥,新瓶裝老酒。在掛牌儀式上,王為民副縣長剛剪完彩,就揚手揮動著剪刀,笑哈哈的捅破了這層窗戶紙,“聽我的,沒錯吧!新年新氣象,時代變了嘍,長袍馬褂不時髦了耶,必須要著西裝,系領帶,穿皮鞋了嘛!”在場的所有人都感覺到他肚子里咯咯笑成一團,得意洋洋的心里呵呵樂開了花。王為民一直主抓新城區(qū)的建設,鳳棲村是他的駐點村,如今富可敵鎮(zhèn),難道不是他的政績?當然他還想錦上添花,完美無暇。一年前便推行他的理論,“嗯,這都什么年月了,還叫聯(lián)社多土啊,一聽便知出身哦,鄉(xiāng)巴佬唄,改叫公司嘛,好光鮮哈,好響亮哈,不要太時尚呀!噫,公司有大有小呵,咱們就叫集團公司哦,大氣,夠闊,有派頭哩,實力,背景,頂呱呱咧!” 由于集團公司的建立,是在撤銷村委會,和將其行政職能轉入街道辦事處,在同時同步進行,村委會原有班子直接轉化為集團公司的領導班子。集團公司雖然是一個純經濟性組織,但它與村民關系極為密切,客觀上許多村務,村內矛盾,仍只有集團公司出面才能解決,使得公司又兼具行政功能。因此,集團公司內部設有行政辦公室和治保部,負責村務和社會治安。另外,集團公司還承擔著社區(qū)的社會福利,如街道建設,醫(yī)療,衛(wèi)生,老人福利,學校,文體活動等方方面面的開支。 鳳棲村村民出租屋經營的最大特點,就在于“雙層經營”,一層是屋主,一層是村集體(鳳舞公司)。屋主是出租屋經營的主體,對自己的出租屋承擔各種各樣的責任,村集體主要從組織機構,物質保障和制度供給三個方面參與經營,并進一步推行“旅業(yè)式”管理。 本書首發(fā)來自百書樓(m.baishu.la),第一時間看正版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