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七章 梨花槍與弩
書迷正在閱讀:愛欲難抑(H 短文合集)、[綜]我家博物館成精啦、校霸的小哭包、我可不想破壞你們師徒戀、[綜英美]你在乎過攻略目標(biāo)的感受嗎、武林神曲、刀劍月、混亂三國記、我在異界開酒店、共渡(骨科)
在忙完了這些既重要又費事的雜事,時間一晃便到了九月二十,黃娜倒還在不慌不忙的領(lǐng)著女兵做著列隊和拓展訓(xùn)練,黃小剛卻是發(fā)現(xiàn)自己在把所有的工作都安排分發(fā)出去之后,已經(jīng)沒什么事可做,也才打起精神來開始著手研制梨花槍、一窩蜂、重弩這些武器裝備。 先來說梨花槍,黃小剛對梨花槍的認(rèn)知,自然是來自《古兵器大揭秘》中的“梨花槍”這集,知道這是一種明軍的常備制式武器,被戚繼光拿來殺倭寇殺的非常爽利。 事實上,梨花槍的確是一種將長矛和火器結(jié)合型的兵器,采用無纓的普通長槍,在原槍纓部位縛一噴火筒,藥筒中噴出之火藥,如梨花飄落而得名。對敵時伺機點燃,用火藥燒灼和驚擾敵人,從而尋機殺傷敵人。 此種火藥兵器,據(jù)說乃是宋代農(nóng)民起義軍紅襖軍首領(lǐng)李全之妻楊妙貞所創(chuàng),世稱她“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 根據(jù)《古兵器大揭秘》里面火器專家的復(fù)原,這種梨花槍的威力也的確可怕,不但具有燃燒、毒煙、噴射等作用,煙花筒燃燒時對敵時造成的心里壓力更是大過實際的殺傷力,加上長槍本身就擁有的刺殺功能,持槍若是單人面對千軍萬馬肯定沒什么太大作用,可要說組成戰(zhàn)陣一齊施放,威力絕對爆表! 按照明朝《武經(jīng)總要》的記載,宋代梨花槍的藥筒之中內(nèi)含柳炭、鐵滓、磁末、硫磺、砒霜等混合藥劑,具有燃燒、毒煙、噴射等作用,對配套的長槍卻是沒什么要求。 而到了明代,明軍則對梨花槍進行了技術(shù)改進,規(guī)定槍柄為六尺長,末端有鐵鉆,槍頭一尺長,槍頭下以榫卡夾裝兩支噴射藥筒,用引信相連。 使用時兩個藥筒可相繼或同時點燃噴射火焰;槍頭兩側(cè)有鉤鐮狀的鐵叉,兩長刃向上可作镋用,兩短刃向下可作鐮用,具有燒、刺、叉、鉤等作用。兵士們可隨身攜帶數(shù)個藥筒,以備更換發(fā)射,噴射出的毒焰可達幾丈遠(yuǎn)。 到了清代,清軍對梨花槍的改裝又更近一步,規(guī)定槍長七尺三寸,槍頭由兩個五寸的直刃和六寸長的橫刃制成,刃下裝竹藥筒,長二尺六寸,束三道鐵箍,內(nèi)裝毒性煙霧火藥,殺傷力亦很強。 梨花槍經(jīng)過幾代更迭而不衰,是因為它制作簡單,使用方便,且又有多種殺傷性能,雖然這時期火槍已經(jīng)是戰(zhàn)斗中最主要的輕型武器之一,但梨花槍的使用還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火槍在近戰(zhàn)方面因為裝填速率不夠快的短板。 便說黃娜這次去文登,通過洗劫藥鋪得來了六石的土硝和兩石的硫磺,不過當(dāng)黃小剛拿出來仔細(xì)一瞧,倒也是氣得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黃娜買回來的所謂土硝和硫磺,實際上有三分之二是芒硝礦石,還有三分之一應(yīng)該是從廁所或者牲口棚附近刮起來的所謂“硝土”(含硝尿液結(jié)晶),雖說芒硝和硝土也都是硝,特特么的中藥店制備的時候非得將這兩種硝混在一起,這味道自然也就十分感人了! 其次,黃娜購買的硫磺也是從藥材店收購的來,結(jié)果其中不單單是硫磺,還混雜有雄黃和雌黃,這兩種“黃”雖然也跟硫磺算是親戚,可雄黃含汞(汞也即水銀)、雌黃含砷(砷也即砒霜),都特么是劇毒啊! 而對于黃小剛來說,你讓他分辨這些東西他還能勉強做到,可要說讓他以科學(xué)的方法將這些東西分別提純,這可就太為難人了。 最后,黃小剛干脆也懶得管它是什么芒硝還是土硝,雄黃還是雌黃,反正帶硝字的都認(rèn)它做硝,帶黃字的都認(rèn)它做硫磺也就是了。 對于這梨花藥筒的制作過程,因為某些大家總所周知的原因(時空管理局不通過),大家還是去另外的時空位面看《古兵器大揭秘》自己研究好了。 便也說,有現(xiàn)成的教材作為指導(dǎo),黃小剛也就用了兩天的時間,就把東西做了起來。 黃小剛做出的梨花藥筒,因為沒有紙筒做定裝工具,干脆也就裁了筒徑在一寸左右,長半尺的竹筒烤干后作為藥筒,每筒裝藥二兩,用木槌壓實,火藥以木炭、硝、硫磺和打鐵產(chǎn)生的鐵渣作為主要原料,而引線的制作更為簡單,直接將火藥撒在棉紙上搓制即可。 此外,黃小剛在藥筒的火口上還用竹片削了個哨片,一旦燃放劇烈噴出的火花不但更為集中,更是會產(chǎn)生強烈嘯音,聽起來就跟鬼叫一樣,很是嚇人。 不過,由于硫磺的成分實在太雜了,黃小剛制作出來的梨花筒在燃燒時煙霧不但非常大,并且還十分的嗆人,等于是一不小心還附加了毒煙的功能,用來殺敵固然不錯,可要是一不小心處在背風(fēng)或者風(fēng)向突然轉(zhuǎn)變,樂子可就大了! 然后,重弩方面倒是遇著了小小的難題,一個是幽幽谷外的黃槽竹不適合用來做弩片,但這也沒什么,可以用木材來代替,只是黃小剛原先想用待彈性的鐵片來替代竹片的設(shè)計,卻是被何春給攪黃了,他表示他作為一個資深的銅匠,只會用銅來制作簧片。 所謂簧片,也就是彈簧,不過古人做的彈簧采用的多是直板的片狀金屬,并且也的確多采用黃銅來制作,比如說有一些設(shè)計得非常精妙古代的銅鎖所配套的鑰匙,就是一個類似鑷子的銅片,借助銅片的彈性來鉤掛銅鎖內(nèi)部的機關(guān),從而達到防盜的目的。 當(dāng)然,隋朝也有鐵脊弓,這種弓也叫鐵胎弓,也就是用帶有彈性的鐵條替換牛角來埋入弓體中增加弓的彈性,可何春要是有這種手藝,怎么還可能呆在蘆山? 至于黃小剛,那就更不要指望了,他的強項又不是冶金和煉鋼。 所以,最后黃小剛還是只能繼續(xù)走老路,還是用竹片膠合的方式來制作弩臂,不過這一次既然不趕時間,他干脆用木材打造了大量的壓模,采用壓模的方式來粘合弓片,并且鑒于黃槽竹的表皮強度不如毛竹,于是干脆減少竹皮的截面,并將竹皮削得更薄,以便增加更多的層數(shù),最終定型的弩臂厚度達到了三寸,反正是弩也不需要人手握持,拉力就黃小剛估算該在四十磅到四十五磅之間,拋射可以輕輕松松射出一百多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