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章:孟子
書迷正在閱讀:圖靈測試、學(xué)霸男神之乖乖入我懷、臧圖之天云地荒海河篇、淳風(fēng)記之天地?zé)o疆、頭號婚寵:軍少別傲嬌!、游擊隊長、混在古代的廚子、不朽大皇帝、迷弟的春天、我搶了滅霸的無限手套
說實話,對于儒家當(dāng)代的掌門人物孟子,蒙仲還是頗為好奇的,但很可惜的是,此刻他坐在兩三百名儒家門徒的后面,根本看不到孟子的面容,這讓他只能暫時收起對孟子的好奇,靜靜聽著后者的講述。“……昔禽子問楊朱曰:去子體之一毛,以濟(jì)一世,汝為之乎?(如果拔你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到好處,你干不干?)楊子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濟(jì)。(天下人的問題,決不是拔一根汗毛所能解決得了的)禽子曰:假濟(jì),為之乎?(假使能的話,你愿意嗎)楊子弗應(yīng)??梢?,楊子取為我,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墨翟兼愛,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楊子主張的是‘為我’,即使拔他身上一根汗毛,能使天下人得利,他也是不干的,而墨子主張‘兼愛’,只要對天下人有利,即使自己磨光了頭頂、走破了腳板,他也是甘心情愿的。)”在蒙仲的傾聽下,有一個蒼老的聲音平穩(wěn)地講述道?!哼恚俊幻芍傥⑽⒁汇?。此時孟子所講述的,是「楊朱」與墨子的得意弟子、且墨家第二代鉅子「禽滑(gu)厘(xi)」的一則對話。ps:即“一毛不拔”典故的由來。他當(dāng)然知道孟子所說的「楊朱」是何人,那也是他道家的代表人物,主張“貴己”、“為我”,哪怕已經(jīng)死去三四十年,但他的思想仍然影響著世人,跟蒙仲的恩師莊子這位“其思想不被世俗所接受”的道家圣賢簡直就是天壤之別。但是不可否認(rèn),孟子其實有歪曲楊朱思想的地方。蒙仲看過他道家圣賢列子所著的《列子》,書上也記載著這段楊子與禽子的對話。但是,楊子并不是被禽子說得啞口無言,而是不屑于回答。因為在《列子》中,這段對話還有后續(xù)——孟子只是截取了前一段而已。按《列子》所述,當(dāng)時楊子不屑于回答,但他的弟子「孟孫陽」則反問禽子:如果讓你的肌膚受到些許損害但給你萬金,你愿意么?禽子表示可以。孟孫陽又問:若使你斷一肢,卻給你一個國家,你愿意么?禽子默然。此后孟孫陽又問:若割掉你的首級卻讓你得到天下,你愿意么?禽子啞口無言。最后孟孫陽對禽子說道:一根毛比肌膚微小,肌膚比一肢微小。然而,積一毛以成肌膚,積肌膚以成肢體,雖然一根毛只有身體的萬分之一,但你為什么要輕視它呢?禽子啞口無言。是的,被說到啞口無言的,其實反而是墨家第二代鉅子「禽滑厘」,而不是楊朱。而此刻,孟子只截取了前半段,仿佛顯得楊朱被禽子說得啞口無言似的,這或許瞞得過在場其他人,卻唯獨(dú)瞞不了蒙仲這位道家弟子。隨后,在孟子講述完這段對話后,陸續(xù)出現(xiàn)很多聲音批判楊朱的思想,斥責(zé)后者的思想“自私自利”。說實話,蒙仲稍稍有點(diǎn)為楊朱感到委屈。因為楊朱的思想,根本不是“自私自利”的思想,而是“不利天下、不取天下”,即主張在不侵害自己利益的前提下,使天下變得更好,反過來說,倘若使天下變得更好的前提居然是需要一個人損失利益,這樣的世俗又怎么能稱作“好”呢?人的生命只有一次,每個人都要愛惜,保持自我的本性,不要為了自己的利益而侵害他人的利益,但也不必為了“使天下變得更好”而犧牲自己的利益,這才是楊朱「貴我」思想真正想要表達(dá)的:如果人人都不拔一毛而利天下,也不貪天下大利而拔自己一毛;人人都各自為自己,而不侵犯別人,這樣天下也就太平無事了。而如今,楊朱的思想?yún)s被歪曲成“一毛不拔”的吝嗇、自私自利,而且還是被孟子這位儒家的掌握門歪曲成這樣,說實話,這讓蒙仲對儒家、對孟子的印象一下子就跌落了。不過,蒙仲并沒有出面揭穿的意思,原因很簡單,一來這是各家學(xué)術(shù)之間的攻殲,他的老師莊子也曾夸大儒家的害處,各學(xué)派間的相互攻擊,這在當(dāng)代是一件很正常的事;二來嘛,莊子不喜歡楊朱。是的,同樣是道家思想的繼承者,莊子非常不喜歡楊朱的思想。莊子覺得,如果人人都將「貴己」作為準(zhǔn)則,去做那些「不損害自己利益而使天下獲利」的事,就會助長人的“區(qū)別心”,而區(qū)別心正是人損人利己的前提,這談何「不取天下」?因此楊朱思想不過是虛偽的歪門邪說、旁門左道?!骸€是當(dāng)做沒聽到吧。』聽著諸儒家弟子批判楊朱思想,蒙仲暗暗想道。沒有理由為了維護(hù)楊朱思想,讓自己的老師莊子因此發(fā)怒對不對?想到這里,蒙仲就索性裝作沒聽到,繼續(xù)聽著孟子講述經(jīng)義,或者批判楊朱思想。或許有人會覺得,孟子用墨家思想去攻擊楊朱思想,難道是覺得墨家思想更好么?怎么可能!僅片刻工夫后,孟子就開始攻擊墨家思想了,比如墨家的“兼愛”主張。據(jù)孟子所言,楊朱思想主張人人為己、這是不要君主的言論,而墨家的“兼愛”思想呢,則是不要父母。儒家與墨家都提倡“愛”,其中儒家主張“愛有等差”,比如對君主的愛,對父母的愛,對圣賢的愛,對普通人的愛,這都是存在區(qū)別的,也理應(yīng)當(dāng)存在區(qū)別。而墨家的“兼愛”思想,則提倡不分等級、不分厚薄親疏,對待親人與對待外人應(yīng)當(dāng)一樣,對待君子與對待普通人也應(yīng)該一樣,因此孟子攻擊墨家思想是“不要父母”的邪說——你像對待父母那樣對待外人,你將父母擺在什么位置呢?是故,孟子狠狠地批判了墨家的兼愛思想,指責(zé)“兼愛”是一種不要父母、不要君主的邪說,而不要父母、不要君主的人,就是禽獸——可以說,批判地非常狠。隨后孟子又說,當(dāng)今世上,充斥著楊朱與墨翟的思想,人們要么倒向楊朱的思想,要么倒向墨翟的思想,但這兩者都是不可取的,唯一可取的,便是孔子的思想??鬃拥膶W(xué)說不發(fā)揚(yáng),就是用邪說欺騙百姓、阻止仁義的施行。而仁義被阻止,就是放任野獸去吃人,人們也將互相殘食。似這種一家之言,蒙仲姑且也就聽聽,并且他還聽得挺歡樂的,反正儒家批判的楊朱思想與墨家思想,跟他又沒有什么關(guān)系。待孟子“噴”完楊朱思想與墨家思想后,他便開始講述他的“王道”、“仁政”思想。孟子所提倡的王道,即以仁治國,仁即仁政,即希望君主寬厚仁慈地對待治下的子民,首先要使“民有恒產(chǎn)”,即子民擁有屬于自己的財富,且君主要保護(hù)子民的財富不容許遭到侵害。在“民有恒產(chǎn)”的基礎(chǔ)上,孟子又主張輕徭薄賦,減少人民的負(fù)擔(dān),總結(jié)下來,即是“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的主張。說實話,對于這些觀點(diǎn),蒙仲還是非常認(rèn)可的。ps:此時的儒家,還不是統(tǒng)治階級的工具。待隨后諸弟子提問時,有孟子的普通弟子提到了滕國,他詢問孟子道:“夫子,我聽說滕國是以仁政治國的國家,為何會淪落被宋國攻伐的下場?這是滕國的失德,還是宋國的失德?且齊國作為強(qiáng)國并未派人調(diào)和兩國的陣仗,這是否也是失德的體現(xiàn)呢?”聽到這話,蒙仲低聲對惠盎道:“這個人如果是孟子的弟子,恐怕要被除名了?!被莅豢嘈σ宦?。但事實上,孟子并沒有生氣,他只是誠實地說道:“滕國被宋國進(jìn)攻,只是因為滕國國小而已。以大吞小,以強(qiáng)凌弱,這是禮樂崩壞造成的結(jié)果?!彪S后,孟子再次重申了“效法先王”、“施行仁政”的必要。而在這基礎(chǔ)上,天下各個學(xué)說都成為了被孟子那些弟子指責(zé)、攻擊的對象,唯獨(dú)沒有莊子的思想。說起此事,蒙仲亦稍稍感覺有點(diǎn)尷尬,因為他的老師莊子雖然是當(dāng)代的道家圣賢,但他的思想?yún)s并未被廣泛傳播,在當(dāng)代根本談不上什么顯學(xué),理所當(dāng)然,自然也不會被儒家所攻擊——因為沒有必要。然而就在蒙仲這樣認(rèn)為的時候,卻又聽孟子有弟子問道:“宋國攻伐滕國,我儒家前往勸說宋王,但宋國的道家大賢莊周卻無動于衷,坐視宋軍進(jìn)攻滕國,夫子您如何看待這件事呢?”聽到這話,孟子皺了皺眉,因為孟子其實是挺尊敬莊子的。就在這時,在縱列的席位中有人輕笑道:“莊子蔽于天而不知人,哪里會留心宋滕兩國的戰(zhàn)爭,且這場戰(zhàn)爭又會使多少無辜之人受難呢?”聽聞此言,在場的儒家弟子們皆輕笑起來。這陣笑聲聽在蒙仲耳中,極其刺耳。他當(dāng)即冷笑道:“在你們?nèi)逭咄崆T家經(jīng)義、以巧偽之說迷惑世人時,難道天下就能因此少了紛爭么?可笑!”“……”頃刻間,笑聲戛然而止,在場諸人紛紛轉(zhuǎn)頭看向聲音傳來的方向,終于在橫向坐席的最后一排,看到了橫眉冷目的蒙仲,以及其身旁面色有些尷尬的惠盎?!菏腔莅话。约啊俗臃讲耪f巧偽?莫非是莊子的門徒么?』孟子微微睜開眼瞼,看了一眼遠(yuǎn)處的蒙仲,眼眸中閃過一絲驚訝。因為據(jù)他所知,宋國的大賢莊子,近二十年來從未收任何一人為弟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