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章:宋國蒙氏
北亳,即景亳、蒙亳。 它位于宋國舊都商丘北側約五十里處,因境內有一座名為「景山」的丘陵而稱為景亳。 相傳,景山乃商湯會盟諸侯、歷數(shù)夏桀罪行之處。 而后,商滅夏、周又滅商,待等周武王于滅商的第二年過世后,其母弟「周公旦」攝政,平定了「管叔」、「蔡叔」、「霍叔」以及商紂王之子「武庚」等勢力的叛亂,為了穩(wěn)定國邦,分封諸侯。 其中,商紂王的兄長「微子啟」被周朝冊封到商丘一帶,且特準允許其用天子禮樂奉商朝祭祀,與周為,史稱「三恪」之一。 因微子啟乃「子姓宋氏」,是故他建立的國家被稱為「宋國」,成為當時周朝分封的諸侯中,唯一一個繼承了殷商文化的國家。 在隨后數(shù)百年,子姓開枝散葉,陸續(xù)出現(xiàn)華氏、戴氏、武氏、宣氏、穆氏、蕭氏、樂氏、向氏、墨氏、朔氏、司馬氏等百余個分支,而蒙氏,亦是其中之一。 子姓蒙氏一族,迄今為止一直生活在北亳,由于年代久遠的關系,已無法追溯這個氏族的源頭,留下這么大致三個說法。 其一,蒙氏乃「商湯時期」見證了「景亳會盟」的國人后裔,其祖先乃商之始祖「子契」的后裔。 其二,蒙氏乃「殷商時期」生活于景亳一帶的國人。 其三,蒙氏乃「宋國初建」時,跟隨「微子啟」搬遷至蒙亳、或者此前就生活在蒙亳一帶的后人。 這三種說法,以第一種最貴,但無論是哪種說法,都無法否認蒙氏確實乃子姓后裔,乃是許久之前就已生活在蒙亳一帶的國人。 而在宋國內,蒙氏一族歷代的族長、或者稱宗主,幾乎皆在宋國擔任「中大夫」之職,擁有蒙亳一帶廣闊的田地作為封邑。 據(jù)說在宋戴公時期,宋國國力頗為強盛,而蒙氏一族當時有族人多達五百余戶,只可惜現(xiàn)如今,蒙氏一族日漸衰落,只剩下不到兩百戶族人。 當代蒙氏一族的族長叫做「蒙簞(dan)」,剛過五旬之齡,平日里和睦族人,在蒙氏一族中享有頗高的威望,是一位可敬的長者。 但是今日,這位蒙氏宗主卻在鄉(xiāng)邑的祖屋內大發(fā)雷霆,而他所針對的對象,此刻跪伏在他身前,一臉慘敗的少年。 “愚子!逆子!” 這名少年叫做「蒙達」,今年十二歲,他乃是蒙簞的嫡長孫,是后者已亡故的長子「蒙鷔(a)」的唯一子嗣。 蒙簞膝下有兩個兒子,長子名「鷔(a)」,在近十年前宋國與魏國的戰(zhàn)爭中犧牲;次子名「鶩(u)」,即此刻垂手恭敬在蒙簞身邊的那名中年人。 這蒙鶩,目測三十歲往上,面龐剛毅、虎背熊腰,一看就知是勇猛之士。 據(jù)族人所言,蒙鶩的勇武比起其兄蒙鷔有過之而無不及,乃是現(xiàn)如今蒙氏一族極具勇名的健兒,若不出意外,他將會是蒙氏一族的下任族長與宗主。 而除了蒙簞、蒙鶩、蒙達祖孫三人外,屋內還有一位老者。 這位老者年紀與蒙簞相仿,容貌亦頗為相似,他拄著拐杖站在一旁,眉頭微皺,一言不發(fā),右手捋著髯須,瞧著蒙簞訓斥其嫡孫而面露若有所思的表情。 這位老者,正是蒙氏族內的長老,宗主蒙簞的堂弟,「蒙薦」。 “你父早亡,老夫從小對你細心教導,望你有朝一日能學有所成,承擔族內重任,不曾想你竟如此短智……”蒙簞越說越氣,竟然下意識就要舉起拐杖抽打跟前的孫兒。 見此,長老蒙薦連忙勸阻道:“宗主,少子年幼無知,不知此事其中利害,然事已至此,宗主就算重懲于他亦于事無補,不如盡快將其送回,彌補……” 話音未落,就聽蒙達用一種委屈的聲音叫嚷道:“我不想回去!” 長老蒙薦被打斷了話,還未露出不悅之色,然而宗主蒙簞卻勃然大怒,當即高舉拐杖,眼看著即將重重落在,抽打在其孫的背脊上。 見此,蒙薦再次勸阻,同時一個勁地給躬身站在一旁的蒙鶩使眼色。 蒙鶩會意,小心翼翼地開口道:“父親息怒,達兒少不更事,雖有不足之處,但終歸……終歸是兄長唯一的子嗣,望父親寬恕他吧……” 聽聞此言,蒙簞臉上怒色一滯,高舉著拐杖,面色變顏變色。 他顯然是想起了不幸戰(zhàn)死沙場的長子蒙鷔。 良久,蒙簞黯然長嘆一聲,徐徐放下手中的拐杖,神色復雜注視著面前瑟瑟發(fā)抖的嫡孫蒙達。 究竟是發(fā)生了什么事令蒙簞這位蒙氏的宗主如此震怒呢? 其實這件事說小不小,說大也不大,只是事關一位人稱「莊子」的宋國大賢。 原來,蒙簞希望嫡孫蒙達能成為那位大賢的弟子,但考慮莊子從不輕易收徒,因此在兩年前,蒙簞便親自將蒙達送到莊子隱居的莊園,叫此子以仆從的身份去侍奉莊子,希望有朝一日能被莊子看中,收為弟子。 不得不說,無論對蒙氏還是對蒙達自身,這是一件極為有利的事。 但沒想到的是,蒙達這個不孝的孫兒,竟然在昨日偷偷逃回了蒙氏的鄉(xiāng)邑。 得知此事后,蒙簞大驚失色,連忙乘坐馬車從蒙亳城內來到城外的鄉(xiāng)邑,在這座祖屋內命次子蒙鶩將不孝的孫兒蒙達喚出,厲聲質問緣由。 過了片刻后,蒙簞逐漸冷靜下來,沉著臉質問孫子蒙達道:“愚子,你為何不愿返回莊子身邊?今日你定要說出個道理來!……你可知那是何許人物?” 蒙簞原以為蒙達是不曉得厲害,可沒想到蒙達雖然畏畏縮縮,但開口給出的解釋,卻讓蒙簞為之一愣:“祖父在上,孫兒知曉莊子乃我宋國大賢,孫兒也知曉,若能成為莊子的弟子,無論對于我蒙氏亦或對于孫兒自身,這都是一件極為有利的事。但是祖父您可知曉,在孫兒侍奉莊子的這兩年內,莊子從未關注過孫兒,哪怕孫兒主動去請教學問,他亦視若無睹。……祖父您可又知曉,自兩年前孫兒到那莊院侍奉莊子至今,莊子從未跟孫兒說過一句話?!?/br> “……” 聽了孫子的抱怨,蒙簞臉上怒氣漸消,與長老蒙薦對視了一眼。 此時,蒙達稍稍抬頭瞄了一眼祖父的表情,見其臉上怒氣漸消,心中稍微安定了些,語氣亦顯得鎮(zhèn)定了些:“不止是孫兒,此時居住在莊子那座宅院內的其他家族子弟,皆認為拜入莊子門下實屬無望……” 聽聞此言,蒙簞捋著花白的胡須,一言不發(fā)。 而在旁,長老蒙薦倒是點了點頭,緩緩說道:“據(jù)傳聞,自惠子過世之后,莊子便從此不與人言談,性子也變得極不好相與……這一點,達兒倒并非信口胡謅?!?/br> 蒙簞捋著胡須沉思著,在斟酌了片刻后,告誡蒙達道:“老夫以為,或許那是莊子對你的考驗……” 然而這話,卻是連他自己也不信。 要知道迄今為止,似華氏、葛氏、樂氏等居住在商丘、蒙亳一帶的家族,皆陸陸續(xù)續(xù)曾派族中子侄去侍奉莊子,期望著這些族子中能有人被莊子看中,收為弟子。 但遺憾的是,迄今為止莊子沒有收一個弟子,就像蒙達所說的,莊子對他們從來都是視若無睹的。 良久,蒙簞沉聲問孫兒道:“愚子,你當真不愿再回莊子處么?” 聽聞此言,蒙達俯身而拜,低聲說道:“孫兒在莊子的居所住了兩年,其屋庫內的各類簡牘,孫兒都已經閱遍,雖然其中有諸多不解的困惑,但莊子又不肯親自言傳身教,因此孫兒以為,再呆下去也沒有什么裨益,不如早歸家族?!?/br> 蒙簞聞言沉思了片刻,這才長嘆道:“罷了,你先出去吧?!?/br> 看著孫子離去的背影,他再次嘆了口氣,一臉嘆息地搖頭說道:“此子亦福薄啊?!?/br> 長老蒙薦聞言微笑著說道:“這些年來,諸家族皆陸續(xù)派子侄侍奉莊子,卻無人有福拜入那位大賢門下,果真是諸子皆福薄么?”他搖了搖頭,接著說道:“恐怕在于莊子?!?/br> “話雖如此……” 蒙簞皺了皺眉,其實他也并非不曉得莊子不好相與,但問題是,莊子在他宋國乃至天下的名氣實在太大了,自從人稱「宋榮子」的賢者「宋銒」過世之后,莊子便成為宋國僅存的道家賢者,諸國的國君無不對莊子翹首以待、希望莊子輔佐他們治理國家。 比如宋國現(xiàn)任君主戴偃,以及楚國上任君主楚威王熊商,皆曾以國相之位相邀,然而莊子卻皆視如糞土,屢次拒絕出仕。 倘若蒙氏子弟中有人能成為莊子的弟子,相信宋王偃必定會更加器重他蒙氏一族——這也正是蒙氏、華氏、葛氏、樂氏等大氏族,明知莊子不好相與卻仍陸續(xù)派遣族中子侄前去的原因。 雖然希望是不大,但萬一呢? 就在蒙簞沉思之際,忽聽蒙薦在旁說道:“雖說成為莊子弟子一事極難,但蒙達不告而別,擅自歸族,我蒙氏也理當給莊子一個交代,以免家族名譽受損?!闭f到這里,他頓了頓,微笑著繼續(xù)說道:“不若再遣幾名族子侍奉莊子,以彌補今日之過。” 蒙簞聞言微微點了點頭,他也覺得還是應該再挑選一名或數(shù)名族內的子侄,代替嫡孫蒙達前往侍奉莊子。 至于挑選的對象,當然是挑聰明伶俐的。 “族內另有合適的人選么?”蒙簞詢問蒙薦道。 聽聞此言,蒙薦那雙眼睛微微閃亮,拱拱手壓低聲音說道:“宗主,我心中確有一個人選。倘若此子尚無法被莊子所看中,那么,恐再無族人能成?!?/br> “哦?何人?” 見蒙薦竟然給予如此高的評價,蒙簞臉上不禁露出驚訝之色。 在旁,蒙鶩臉上亦露出了好奇的表情。 只見蒙薦捋了捋髯須,臉上露出幾許莫名的自得之色。 “便是族人蒙舒的仲孫、蒙瞿的次子,蒙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