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七十六章 據(jù)其地而有之
驪戎部落外的鄭忽,左手按著腰間的劍柄,在大軍前來回踱著步,文繡著蝥弧和鄭字的大旗在風中來回擺動。 等待,不確定性的等待,最容易讓人心生焦慮。 因為人總是對未知有兩種情緒。 一種是樂觀,一種是悲觀,樂觀與悲觀交織,讓人不由自主的心生忐忑。 “世子,人來了!”鄭忽身邊的親衛(wèi)小聲的對鄭忽匯報道。 鄭忽聞言,停下腳步,朝驪戎部的領(lǐng)地望去。 果然,遠遠的可以望見幾道人影,定睛觀瞧,那是身披甲胄的鄭軍士卒。 幾個呼吸間,幾人狂奔到鄭忽面前。 “報,井大夫已生得戎君,特命吾等前來接引大軍!” “善!”鄭忽大喜過望。 “井友不愧是井氏之后,對付戎狄果然是無往而不利!”鄭忽心中感嘆道。 “大軍開拔!”鄭忽未有片刻耽擱,當即命令道。 一刻鐘后,大軍已經(jīng)進入驪戎部的核心領(lǐng)地,與之相伴的整個驪戎部的雞飛狗跳。 沒有人知道,為什么原本只是借道的鄭國大軍,怎么會突然沖入他們的核心地域。 但沒有人選擇抵抗,因為但凡是拿起武器的人,無一例外都被鄭軍送去見了先君。 當然,也沒有人敢逃跑,因為那些逃跑者的人頭在地上滾了幾圈,正瞪著他們。 鄭軍所過之處,所有的戎人要么放下武器,低頭垂手的恭立在道路兩旁,要么就是直接跪迎。 沒有人會選擇去挑釁,因為血淋淋的事實告訴他們,只有恭順者才能生存,挑釁者只有死路一條。 這一切自然是鄭忽授意的,對于驪戎,他暫時沒有太多的時間去處置,所以只能靠鐵與血的手段先給予震懾。 “井大夫辛苦了!”進入大帳中,鄭忽率先問候道。 大帳外,鄭軍正在清除原本試圖從井友手中將戎君解救出來的親信衛(wèi)士。 “不敢稱辛苦,此臣之本分而已!” 鄭忽聞言,再不多做寒暄,時間緊迫,剛剛他只是讓士卒殺了一些想要反抗和逃跑的戎人,并沒有將整個驪戎部控制下來。 現(xiàn)在不抓緊行動,必定會有驪戎部的戎人逃到草中戎部去。 屆時,搞不了偷襲,反而會增加鄭軍自身的傷亡。 這是鄭忽不愿意看到的。 “吾分留千余士卒在此,聽候大夫差遣,吾即刻率軍突入草中戎部,時不待我,失禮不到之處,待回陘邑后,吾親為大夫斟酒致謝!” “不敢,世子但去無妨,勿以友為念!” 井友也知道事情緊迫,刻不容緩,自然不會糾結(jié)于一些小細節(jié)。 “既如此,此地就拜托大夫了!”鄭忽朝井友行了一禮,而后轉(zhuǎn)身離去。 井友回禮后,目送著鄭忽離開大帳。 出帳,戰(zhàn)斗已經(jīng)基本結(jié)束,在鄭軍上百人的圍攻下,戎君寥寥百余人的親衛(wèi),自無幸免之理。 鄭忽吩咐留下千余人的士卒聽候井友調(diào)遣后,馬不停蹄的率領(lǐng)剩余大軍趕往草中戎部。 …… 大軍一路疾馳,半個時辰未到,已經(jīng)趕到二戎的交界之地。 沿途確實遇到了不少逃往草中戎部的驪戎人。 對于這些人,鄭忽沒有再像之前那樣選擇直接殺光了事。 而是當做沒看到,大軍行進途中拖延不得。 而且,即便是偶有幾個驪戎部的戎人逃過去也難翻起大的浪花,于大局無礙,所以,他實在沒必要因小失大。 近三千步卒的全速行進,聲動不小,但比起車馬急行來,響動還是小了許多。 若是鄭忽領(lǐng)著三千士卒,外加車馬,估計還未至其領(lǐng)地,或許就已經(jīng)被草中戎發(fā)覺。 無它,戰(zhàn)車的隆隆之聲,馬蹄聲,不但在曠野中可傳的很遠,而且車、馬、人急行過程中的地動聲,只要有心,很容易就會被發(fā)覺。 隨著鄭忽舉起右手向前揮動,鄭軍迅速進入草中戎部。 邊界地帶,草中戎部的戎人并不多,但只有遇上,等待他們的只有一個下場,那就是死! 這也是為了防止走漏消息。 隨著大軍深入,鄭忽看到集中成群的營帳。 這是戎狄特有的生活方式,很多戎人聽到外面的動靜,出來查看情況,卻未料到竟是一支大軍攻入了他們的領(lǐng)地。 進入草中戎的核心地區(qū),鄭軍已經(jīng)分散開來,以伍什為單位,分散進攻戎人。 一時間,喊殺聲震天,沒有被鄭軍擊殺的戎人在片刻的愣神之后,瞬間轉(zhuǎn)身回到帳中,拿起了武器開始抵抗這些侵略者。 也有些戎人見勢不妙,想要逃竄。 但無一例外,最終這些人的鮮血要么噴灑在地上,要么噴灑在營帳之上。 鄭軍的先發(fā)制人的優(yōu)勢,在攻入的一瞬間就被體現(xiàn)的淋漓盡致。 戎君大帳,草中戎之君有些驚慌失措,他已經(jīng)得到了匯報,說有一支大軍已經(jīng)攻了進來,而且他們就快抵擋不住了。 沒有時間去思考究竟是那支大軍在攻打他們,當務(wù)之急是怎樣才能保住性命。 一瞬間,草中戎之君腦子里只蹦出了一個想法,那就是逃。 草草的收拾了一下,草中戎之君慌亂的走出大帳,忠心耿耿的親衛(wèi)已經(jīng)備好了馬匹。 看見了自己的寶馬,草中戎之君稍微鎮(zhèn)定了一些,他的這匹馬是他們部族最頂尖的寶馬。 有了它,逃生的幾率又大了許多。 匆匆上馬,草中戎之君帶領(lǐng)著十幾名親衛(wèi)向西方逃去。 至于為什么朝西,因為鄭軍是從東北方殺過來的,西方的防守薄弱,正是逃生的正確方向。 鄭忽在幾十名精銳的簇擁下,徒步朝最中心的大帳中走去。 擒賊先擒王,這是刻在諸夏民族骨子里的哲學思想。 也是戰(zhàn)爭的精髓所在。 鄭軍精銳沿途斬殺不少不開眼的戎人,終于護送鄭忽來到了戎君大帳。 帳門外有數(shù)名鄭軍士卒倒在地上,讓人上前查探,發(fā)現(xiàn)已經(jīng)沒了呼吸。 看倒地時的樣子應(yīng)該是沖向大帳時,正面被人一擊致命。 這引起了鄭忽與身邊士卒的警覺。 最前面的幾名士卒小心翼翼的前去將帳門挑開,閃身進入,發(fā)現(xiàn)帳中已經(jīng)是空無一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