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六十四章 陘人
鄭軍攻打溫邑,重傷加身亡者三百余人。 其中,以北門之戰(zhàn)最為慘烈。 由于溫人近于鄭軍的二倍,且鄭軍前期孤立無援,導致鄭軍死者十五,重傷者近二百,其余自祝聃以下,幾乎人人帶傷! 這個戰(zhàn)果自然是無比輝煌的,不過,問題是此時是冬天。 在冬天,一旦受傷,傷口是很難愈合的,而且天寒,傷口很容易被凍傷,這樣一來,輕傷者也就罷了,重傷者很容易身殞。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 鄭忽不懂醫(yī)術(shù),對于那些重傷的士卒也是束手無策,只能將之安頓在溫邑中修養(yǎng),延請良醫(yī)來醫(yī)治,同時囑咐以酒消毒。 至于能不能活下去,只能聽天由命! 鄭軍從新鄭出發(fā)前千余人,車馬四百余。 至今除駐留于溫邑的車馬及重傷身死者外,尚有兵車三百五十乘,卒近七千。 離開溫邑后,鄭忽和祭仲各領(lǐng)兵車百五十余,卒三千余踏上了平定蘇子國十二邑的征途。 說是十二邑,加上溫、隤也不過七邑而已,其他幾邑,待平定這七邑后皆可傳檄而定。 十日后,鄭忽率領(lǐng)大軍在接連平定絺、原、樊三邑之后,趕到陘邑與祭仲會合。 陘邑地近草中戎和驪戎以及赤狄,經(jīng)常性為其所擾,為了抵御戎人,不得不選擇親鄭。 除了鄭國,他們也沒其他選項。 周人除了還保留了大義名分外,在與戎狄的作戰(zhàn)中,基本上屢戰(zhàn)屢敗,自顧不暇。 事實上,周人自宣王喪南國之師后,周人在抵御戎狄的戰(zhàn)爭中已經(jīng)落入了下風。 幽王的那一敗,更是將宗周僅存的精銳消耗殆盡。 平王東遷后,僅靠成周師那些殷民組成的軍隊,也就堪堪維穩(wěn)而已。 就是桓王到處插手別國國事,靠的也不過是畿內(nèi)小國的兵力和大義名分而已。 所以,陘人在這種情況下,只能親近鄭國。 除此之外,別無選擇! 看著陘邑夯土城墻之上留下的一道又一道屬于戰(zhàn)斗的痕跡,鄭忽心中可以想象的到此處曾經(jīng)究竟發(fā)生了怎樣激烈的戰(zhàn)斗。 鄭忽沒有任何時候感覺比此刻更加接近于諸夏先民,接近于諸夏諸夏先民生活戰(zhàn)斗過的地方。 這不僅僅是一種心靈上的震撼,更是血脈上的歸屬與認同。 管仲所謂“夷狄豺狼,不可厭也,諸夏親昵,不可棄也!” 諸夏從來都不是一個抽象的概念。 在夷夏雜居的此時,諸夏更是一面旗幟,一種文明,一個圈子。 而鄭國至少在此時是處在諸夏文化圈的核心,因為鄭國占據(jù)的中國之地,是諸夏真正的正宗之土。 不說別的,就以新鄭而論,新鄭在黃帝時期,為有熊國,夏、商兩代皆為其王畿。 所以,此刻鄭忽心中怎么一個任重道遠了得! “入城罷!” 紛亂的思緒縈繞了良久,鄭忽終于下令道。 陘人當聽說鄭忽一行將要伐戎,不僅對鄭國兵馬的入城沒有絲毫反感,反而表示了歡迎之意。 實在是他們深受戎狄之苦久矣! 當然了,必須要講到的是,此時的戎是戎,狄是狄,也唯有晉國戎狄不分,皆曰狄。 一般而言,在此時,東方曰夷,如齊國之邊的萊夷,南方曰蠻,如楚據(jù)南蠻之地,西方曰戎,如鄭忽將要征伐的草中戎,驪戎,以及鄭忽助齊時,所伐之戎,北方曰狄,如晉國東有赤狄,西有白狄。 戎和狄在衣服上也很好區(qū)分,以動物毛皮作衣服的是戎,以動物羽毛作衣服的是狄。 而此次鄭忽若欲取臺谷之惡金,則必先經(jīng)過草中戎,驪戎,然后才能伐赤狄。 因為臺谷之地現(xiàn)在是在赤狄的勢力范圍。 而草中戎和驪戎兩個部落正好在赤狄以南,陘邑以北。 這就是意味著,鄭忽伐赤狄必須得經(jīng)過草中戎和驪戎。 在這種情況下,鄭忽的內(nèi)心深處最想唱一處假道滅虢的戲,但礙于不知道草中戎和驪戎內(nèi)部的情況,不知道此事是否可行? “看來要向陘人了解一下具體情況了!”鄭忽心說。 若等祭仲到來,兩人合兵一處,無論是草中戎還是驪戎都不是鄭國的對手,甚至在鄭國大軍面前,很難有招架之力。 但問題在于,游牧民族打不過就跑是天性,鄭忽也率軍追之不及,一旦鄭忽率軍與赤狄作戰(zhàn)時,若是局部的小戰(zhàn)倒也無礙,關(guān)鍵是萬一局勢不受控制,屆時逃跑的戎人再在后方攻鄭軍一刀,這事就大發(fā)了。 要知道游牧民族背后捅刀子,撿便宜,打秋風也是與生俱來的。 無論如何,鄭忽若不事先將草中戎及驪戎平定,實在不敢冒這個險! 大軍入城后,鄭忽在陘人的帶領(lǐng)下前往城守府見陘守。 還未至,卻在路上碰見驅(qū)車匆匆趕往城門處準備迎接鄭軍的陘守。 于是,沒奈何,二人分別在車上簡單的行了一禮,車馬錯過,陘守急忙讓人調(diào)頭。 陘守今日接到鄭忽所遣使者的通知之后,就立馬開始安排,畢竟鄭忽的三千余人加上即將到來的祭仲所率領(lǐng)的三千余人,將近七千人的兵馬安頓在陘邑可不是小事。 而且如何招待鄭忽,這些事他都得考慮。 本來陘邑各種事務已經(jīng)極多,此時又添一些,他頗有些一時手忙腳亂的味道。 好在事情雖多,用有解決的辦法。 當他處理完事情之后向下屬詢問鄭軍到達何地時。 得到的回答是,大軍馬上就要入城了! 他聞言之后,這才火急火燎的向城門趕去! 此次的前來的鄭軍不啻于陘邑的救星,他可不想有任何的失禮之處。 要知道,自從蘇子國滅后,陘邑就處于孤軍奮戰(zhàn)之中。 陘守面對戎狄的入侵,曾經(jīng)請求過王室的援助,但卻沒有得到回應。 后來實在無奈之下,只能向鄭國靠攏,但問題是鄭國與陘邑之間有原來的蘇子國之地阻擋,鄭軍雖有心卻害怕其他幾邑在背后搗亂,終究沒有派兵前來。 現(xiàn)在突聞鄭軍已至,陘守怎能不高興,頗有一種王師終至的興奮與喜悅之感! 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