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五十三章 家有一老
晚上,大軍進駐鄶邑。 鄶邑本鄶國國都,早在鄭武公時就已經(jīng)為鄭所滅,地自然歸屬鄭國所有。 經(jīng)過武公、莊公兩代人的經(jīng)營,鄶邑此時已經(jīng)是完全屬鄭。 說起來,這也怪不得鄭國鳩占鵲巢,實在是鄶國國君自己作死,用周太史的話說“虢、鄶之君貪而好利,百姓不附?!?/br> 所以,鄭國才能撿了這么大一個便宜。 若是當時的鄶國國君能如蘇子國國君那般。 鄭國絕對不會那么容易就吞掉鄶國,非崩掉幾顆牙不行。 所以,還是老話說的好,蒼蠅不叮無縫的蛋! 一路疾馳,士卒在寒冷的冬天多少感受到些許的暖意。 鄭忽進城之后,立刻命鄶守多備熱湯,并親往營中查看,問士卒冷暖,囑咐多喝熱湯,關(guān)切之心溢于言表。 巡視了一圈之后,鄭忽這才回到中軍大營。 他并沒有接受鄶守讓他留宿在原鄶國宮室和燕飲的邀請,而是選擇和士卒一起住在冰冷的營帳中,喝著用熱湯泡熱的干糧。 這倒不是他矯情,而是在此種情況下,與士卒同甘共苦是最明智的選擇。 他不想因某些可有可無的享受而去刺激士卒原本就已經(jīng)脆弱的防線。 鄶邑就在眼前,他難道不該因此而警醒嗎? 鄭忽未留宿在鄶邑,祭仲、祝聃、暇叔盈自然也不會留宿。 此時,中軍大帳中,幾人捧著熱湯,時不時的來上一小口,直呼過癮。 “如此天氣,也不知大河是否結(jié)冰,能否供大軍行走?” 鄭忽打開了話匣子。 “是啊,若未結(jié)冰不能供大軍行駛,如此天氣,大軍渡河風險不?。 毕臼逵哺胶偷?。 “世子毋憂矣,此刻大河定已結(jié)冰,可供大軍行駛!” “祭大夫是如何知曉?”鄭忽奇道。 祭仲聞言一笑“自君上定策攻伐蘇子國以來,臣便遣人至河查探,又遍問其地漁人、長者,是以知之!” 鄭忽聽完,也不得不感嘆,果然,機會都是留給有準備的人,祭仲這個人能從一個掌管田里封疆的小吏一躍成為一國正卿,這能耐,心思縝密程度絕非一般人能比。 “祭大夫以為忽所畫之伐蘇子國策可有缺漏?” 鄭忽現(xiàn)在確實存了請教之心。 “世子之策并無缺漏,只不過原、樊二邑,世子應(yīng)注意一二才是!” 鄭忽真是震驚了,原、樊二邑是親周派,這一點在鄭莊公給的情報上并沒有出現(xiàn),鄭忽之所以會知道,那是憑著歷史的記憶。 這件事在這兩天里由于齒的事情和制定征伐蘇子國的方略,太忙,還沒來得及給其他人說。 這祭仲又是怎么知道的?鄭忽心中疑惑。 “原、樊兩邑左周右鄭,引狄不侵周而侵鄭,且其在周時,臣未嘗聽聞二邑有結(jié)于狄而入周者!” 祭仲笑瞇瞇的說著,意思已經(jīng)很明白了。 祭仲既然已經(jīng)知道,那么自家老爹……鄭忽不由多想了一層,“這或許是對我的考驗也說不定!” “且,世子莫要以為溫人是心存故國?!?/br> “難道不是?”鄭忽有些急切的問道。 “是,亦非是,心存故國者有之!” “愿聞其詳!” “世子可知,當初君上始朝天子,天子不禮,君上遣我刈麥,刈何地也?” “溫!”鄭忽張口就來。 “然也,而后君上再朝天子,天子是何態(tài)度?” 到這,鄭忽算是明白了,原來這溫邑和周王室的關(guān)系也不一般。 當初祭仲割過溫地的麥子后,鄭莊公再朝天子,天子回禮用了十車麥子來羞辱鄭莊公,可見這溫邑和周王室的關(guān)系并不一般。 若是溫邑與周天子不睦,周天子豈會如此生氣,公然羞辱一國諸侯? 不過,鄭忽還有一個疑問“那依祭大夫之言,為何溫地屬周時,溫人與王室相抗?” “前時蘇子國滅,地并于周,然蘇子國本畿內(nèi)之封,溫人思念故國,實非不愿以地歸周,溫本周地也!” 祭仲說到這,鄭忽算是徹徹底底的搞明白了。 用后世的話說,以前的溫人其實是雙重國籍的持有者,既是蘇子國人,又是周人,蘇子國滅后,只剩下一重國籍。 雖然懷念蘇子國,與周王室對抗,但這完全是屬于人民內(nèi)部矛盾,畢竟他們也是周朝國籍的持有者。 而現(xiàn)在他們與鄭對抗,這就是屬于敵我矛盾了,所以,這個時候人民內(nèi)部的矛盾就是屬于次要矛盾了。 這么看來,溫邑和周王室私底下是有勾連的。 “祭大夫真智人也,微大夫,忽幾釀成大錯矣,謹謝之!” 鄭忽暗道兩聲僥幸,同時立刻向祭仲表示感謝。 鄭忽真是沒有想到這一層,其實雙重國籍這事在此時并不少見。 鄭人和秦人原來不就是雙重國籍的持有者嗎。 只不過這兩國現(xiàn)在都在王畿以外建國,就不再保留周朝的國籍了。 只能說,鄭忽身為一個后世人,在此時,思維多少是存在著一些盲區(qū)。 這也是不可避免的。 既然溫人不完全算是蘇子國的死忠,那么原來處置溫人的那套方案就不能用了。 “以大夫之見,此次伐滅溫邑后,該如何處置?”鄭忽謹慎的詢問祭仲的想法。 以前對于祭仲的能耐,鄭忽只是聽說,或是來自史書的記憶,從來沒有真正的實實在在的了解到這老狐貍的能耐。 現(xiàn)在,鄭忽在心中感嘆“盛名之下無虛士也!” 也得虧祭仲偏向他,不然,他這個世子之位還真是難以維持。 鄭忽現(xiàn)在心里只有一個想法,就是不能讓這老狐貍像歷史上那樣出危險,不然,只要有一次丟掉節(jié)cao,那么以后就再也沒有節(jié)cao了! 這老狐貍至少在此時看起來還是跟衛(wèi)國的賢臣石碏很像的。 “以力迫之,以利誘之!” “此言何解?”鄭忽道。 “滅其頑抗者、暗結(jié)于狄者,逐其陰結(jié)于周者,其余搖擺不定者,導之以利,用之以德,懷之以柔,加之以威,其民自安矣!”祭仲捋了捋胡須,對鄭忽指點道。 “唯,謹受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