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三章 對策
迷迷糊糊的從睡夢中醒來,鄭忽感覺腦子里似乎有一根筋在跳動,雙耳嗡嗡作響。仿佛一夜未睡的后遺癥全在此刻被觸發(fā),精神極為痿頓。 昨天晚上,鄭忽想了很多,直到將近黎明才沉沉睡下。 鄭忽知道在他老爹的十余個子嗣中,他老爹比較偏愛的有他、公子突、公子亹、公子儀,而這四人之中,公子突又尤為得他老爹青睞。 最重要的原因就是他老爹認為公子突“類己”,以至于后來他老爹臨死之時,想把君位傳給公子突,若不是祭仲那老貨力諫,歷史上原主根本繼不了位。 而公子突就是后來的鄭厲公。 事實上,公子突也確實沒讓他老爹失望,在其死后的君位爭奪戰(zhàn)中,笑到了最后。 并且在其隨后的政治生涯中,中興了鄭國,止住了鄭國由奪位戰(zhàn)而導(dǎo)致的“國際“地位下降的趨勢。 這在他們兄弟幾人中也算的上是極其有為了。 不得不說他老爹的眼光還真是特別的毒辣。 而且公子突也并不是孤立無援。與之相反,他的外援不但不是弱雞,反而還算是個小強。 其母國是宋國,周朝分封制下唯一的公爵國,此時的中原大國之一。 公子突的母家雍氏在宋國極有影響力,歷仕宋國幾代國君,且深受每一代國君的信任。 可以說,公子突后來的上位,其母家是出了大力氣在內(nèi)的。 而反觀自己,母國是鄧國,雖說是侯爵國,但是國狹民少,地處偏遠且靠近楚國,常常受到楚國的侵襲,自身都難保,更談不上能幫到自己。 若不是自己與齊國已確定結(jié)親意向,鄭忽覺得這次宗廟事件,自家老爹極有可能廢了自己。 即便有齊國作為外援,鄭忽覺得他老爹應(yīng)該還是存著廢了他的心思的。因為原主性格比較懦弱,雖然說出過“大丈夫志在自立”的豪言壯語,但是志大才疏,以至于后來高渠彌都說“世子優(yōu)柔不斷,不能害人”。這也是高渠彌敢公然行兇,射殺原主的原因所在。 在這個大爭之世即將拉開序幕的時代,人一旦軟弱了,一定就會有無數(shù)人想過來踩你一腳。因為軟弱就意味著好欺負。而在大爭之世只有爭才能存活下去,不爭只能去死。 況且現(xiàn)在的鄭國發(fā)展已經(jīng)進入一個瓶頸期。從剛遷到此處的十邑土地變成現(xiàn)在的千乘之國,未來想邁入大國行列,必須要有一個更加優(yōu)秀的繼承人帶領(lǐng)才行。而原主軟弱的性格是絕不可能擔(dān)起這個大任的。 鄭忽作為一名頂鍋俠,雖然沒有繼承原主的性格,但是卻完美的繼承了別人對原主的印象,這個是短時間無法改變的。 故而,在鄭忽的老爹眼里,鄭忽依舊是“不類己”。 因此,洗刷掉原主留給他老爹的形象,是現(xiàn)階段鄭忽最重要的任務(wù)。 “必須盡快改變原主留下的這個人設(shè)了?!边@是此時鄭忽心中最直觀最迫切的想法。 想想后世劉邦以為惠帝不類己,想改立趙隱王劉如意;文帝以為景帝不類己,想立梁懷王;景帝以為栗太子不類己,最終改立了漢武帝;漢武帝以為劉據(jù)不類己,最后在別人的算計下發(fā)生了巫蠱之禍。 漢武帝和劉據(jù)可不是一般父子,從名字就可以看出,所謂據(jù)者,仗持也!武帝以自己的兒子為仗持,由此可見,對其的希望有多大。 在劉據(jù)剛出生的時候,更是各種資源不要命的往他身上砸,最后,只因為“不類己”而發(fā)生了父子相殘的慘劇。 趙襄子的謀士張孟談曾說“前事之不忘,后事之師也”鄭忽前世也一直把此句奉為圭臬。 故而結(jié)合歷史上的經(jīng)驗來看,鄭忽覺得若是自己被廢,那么小命能保住的概率微乎其微。 不說別的,單是景帝廢了栗太子之后,為了給武帝鋪路,令郅都將栗太子逼死在長安館舍內(nèi)。 俗話說虎毒不食子,難道景帝想逼死自己的兒子嗎?實在是不得已而為之啊!在這個世界上最不缺少的就是投機者,從龍之功可是所有功勞之中收益最大且風(fēng)險相對較小的,這樣的好事怎能不吸引著一大票人前赴后繼的往前沖呢? 在中國,最不缺少的就是這些想要富貴的人,太史公都說“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 所以,鄭忽覺得若是自己被廢,他老爹為了斷絕那些投機者不切實際的想法,絕對會毫不猶豫的干掉他。在他老爹這種人眼里,兒子沒了可以再生,宗廟社稷沒了就真沒了。 而且鄭忽覺得,雖然現(xiàn)在自己和齊國已經(jīng)定下婚姻,但是,這依舊存在不確定性。 君不見衛(wèi)宣公筑臺娶媳、楚平王納秦女,這個時代禮法制度雖嚴,但是總有些人對這些東西嗤之以鼻。 若是到時候自己被廢,鄭國和齊國依舊會聯(lián)姻,不過聯(lián)姻的主角很有可能就變成他親愛的弟弟。這種事只要他老爹同意,發(fā)生的可能性極大。 所以,鄭忽為了保住自己的小命,不得不費盡心思的整夜思考。最后鄭忽得出的對策便是投其所好。 他老爹不是認為他不類己嗎?那就表現(xiàn)的讓他老爹認為他類己,同時還要盡可能的展現(xiàn)出自己的價值,并且這些價值還是他幾個弟弟所不具備的。 讓他老爹覺得,鄭國的宗廟社稷交到他手上才能得到更好的發(fā)展,其他人不見得能比他做的更好。 這些東西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鄭忽作為一個后世人,在思索一整晚之后,最終把破局的關(guān)鍵鎖定在“遠交近攻”這一助力秦國統(tǒng)一天下的國策上面。 以此來展現(xiàn)自己無與倫比的政治眼光。 于是,鄭忽提筆寫到“吾嘗讀《易》,見《暌》上火下澤,常拊掌而嘆淑人君子必以異而同也?!襦嵦幩膽?zhàn)之地,強則威加于大國,弱則刀兵戮于身也,形禁勢格至于此,非行近以取利,遠以隔害之策難以自存。望父查之,不孝子忽再拜頓首?!?/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