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1204 章
門下省,尚書省為最高行政機構,負責執(zhí)行國家重要政令,中書省為決策機構,負責草擬和頒發(fā)詔令,門下省為審議機構,負責審核政令。 如今張遼將門下省和中書省合二為一,將監(jiān)察提格,放到了與尚書省和中書省同等位置。 因為歷史已經(jīng)證明,歷史上那個三省六部也不是那么靠譜,而且容易造成推諉扯皮,效率低下。 從三公九卿到三省六部的演變,歷史上始于曹cāo。 東漢最大的權力機構是尚書臺,統(tǒng)領百官政事,但在體制上仍然屬于少府序列,屬于內廷機構,曹cāo擔任丞相后,先將尚書臺吏部曹、選部曹等尚書諸曹列為丞相屬官,將尚書從內朝轉為外朝官署,這是尚書省建立的開端。 曹cāo進位魏公之時,尚書令荀彧反對,讓曹cāo對尚書臺的權力起了忌憚之心,隨后在進位魏王時,曹cāo置秘書令,典尚書奏事,對尚書臺的權力第一次進行了約束和分割。 到了曹丕繼位時,認為尚書諸曹權力過大,遂以曹cāo設立的秘書令為基礎設了中書省,掌管機要,起草和發(fā)布詔令。 到了三國后期,魏蜀吳皇帝的侍從機構地位不斷提高,西晉時,侍從機構正式成為門下省,南北朝時門下省權力逐漸擴大,北朝政出門下,成為中央政權機構的重心。 隋唐時門下省與中書省同掌機要,共議國政,并負責審查詔令,簽署章奏,有封駁之權,其長官稱侍中,或稱納言、左相、黃門監(jiān),皆因時而異。其下有黃門侍郎、給事中、散騎常侍、諫議大夫、起居郎等官。 隋朝建立后,正式設立三省六部,名義上有尚書、門下、內史、秘書、內侍五省,實際上秘書省類似于后來的館閣,掌管圖書、編修國史,內侍省則是一個專門的宦官機構,真正主持中央政權的就是尚書、門下、內史三省。三省互相牽制,共同向皇帝負責。三高官官均為相職,同時,三公、三師也參預朝政,也是宰相。 到了唐朝,三省制在建立不久就向二省、一省轉變。這基于兩個原因,一是三省分權,勢必造成相互扯皮、效率低下等弊端,而是皇帝為了控制相權,逐漸將中書令、侍中、尚書令以及左右仆shè這些宰相職務進行虛置并不斷減少,而使用一些資歷較輕的官員參為“同中書門下二品”,以品級低的官員來實際行使宰相的權力,由于沒有宰相崇高的體制,所以便于控制。 從唐高宗時,三省逐步合署議事、辦公,三省職能也逐漸趨向混同合一,自武德年間開始,中書、門下集議于政事堂,政事堂設于門下省。唐高宗永淳年間,裴炎自侍中遷中書令,乃徙政事堂于中書省,自此確立了中書省的中心地位。開元十一年,中書令張說奏改政事堂為中書門下,其后分列吏、樞機、兵、戶、刑禮五房。自此,中書門下正式成為宰相的辦事機構,尚書省有名無實。 到了五代之時,由于連年征戰(zhàn),三省形同虛設,政事多由皇帝特派使臣辦理,成為宋代以差遣為正官的開始。 到了宋代,雖然三省名義始終存在,但是已經(jīng)混同為一省。同時由于樞密院、三司的設立,宰相的軍權、財權被剝奪,三省制度名存實亡。 元代以中書省總領百官,與樞密院、御史臺分掌政、軍、監(jiān)察三權,尚書省時置時廢、門下省不復置。 明初不設中書令,仍以中書省統(tǒng)六部,長官稱左右丞相。洪武十三年,誅胡惟庸,廢丞相,撤銷中書省,六部直接對皇帝負責。至此,三省六部制的三省徹底廢止。 清沿明制,以六部尚書任天下事,其上先后有議政王大臣會議、上書房、軍機處。 所以真正的三省六部制實際上實行的時間很短,張遼的這個三省六部制實際上是二省加一個監(jiān)察。 在張遼看來,作為上位者,不必事事親力親為,但有幾個權力一定要抓緊,否則就要出事。 這幾個權力分別是軍權、財權、人事權和決策權,軍權張遼始終牢牢抓在自己手中,而且他將來也會給后人下祖制,軍權任何時候都不要放開。 其他幾個權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