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閱讀_第 1039 章
舉之道。 張遼站在大殿之前,一邊聽著荀彧闡述,一邊目光掃視群臣,其中有很多是他的嫡系或是附從于他,早已知道一些科舉的消息,只是靜聽,還有很多朝臣眼里閃爍著震驚,尤其是那些世家出身的,身子微微顫抖,顯然科舉制的出臺對他們觸動極大。 楊彪等大臣沒有行動,只是靜聽,其中有一些忍不住想要出言反駁荀彧的朝臣,接觸到張遼威嚴的目光,都不由閉住了嘴巴。 張遼掌控朝廷之時,正是朝廷最衰落的時期,他有恩于大多朝臣,又補充了大量的自己人,使權(quán)勢得以迅速鞏固。 但對于大多數(shù)人而言,恩惠是會隨著時間淡化的,尤其是對于這些朝堂政客,他們無疑更重利益,在恩惠面前他們常以朝廷大義來抵滅,正如當初張遼在弘農(nóng)道中救了王允家眷,王允掌權(quán)后反倒以大義責斥張遼。 而今歷時兩年,隨著還都雒陽,朝廷局勢穩(wěn)固,張遼權(quán)勢越來越盛,加之劉協(xié)的幾次小動作,那些曾經(jīng)落魄一時的朝臣難免又生了心思,他們要“輔助社稷,抵制權(quán)臣”,以防范董卓舊事重現(xiàn)。 也因為有前車之鑒,當初董卓入雒陽時,對世家和士族的拉攏力度比張遼大多了,但世家最終仍是排斥他,張遼比董卓強的地方在于,他一沒干出廢帝這種落把柄的事,二培養(yǎng)了大批自己的嫡系人才,三在文功方面極為顯著,讓他擺脫了與董卓、呂布同類的出身弱勢。 不過在朝堂權(quán)力之爭中,這些優(yōu)勢固然是基礎,但也不是絕對能令所有人心服,歷史上曹cāo同樣擁有張遼的三個優(yōu)勢,但仍是有大批反對者,如今的張遼也是如此。 即便他小心翼翼,即便他有恩于很多朝臣,但權(quán)臣與天子之間,本就有很多朝臣各自站隊,加上中立的,朝堂的形勢極為復雜。 不是張遼手段不夠強,而是這種情況是難以避免的,因為身份使然。 除非張遼做了天子,只要他一朝還是臣子,即便權(quán)勢再大,也會有朝臣站在他的對立方,而且名正言順的“忠于天子”,褫奪權(quán)力。 在奉天子戰(zhàn)略中,張遼的權(quán)勢達到了臣子的巔峰,也聚攏了大批人才,包括曹cāo、劉備都被他勾回來了,但同樣也產(chǎn)生了很多負面的東西,權(quán)臣與天子的立場天生對立,即便他做的再好,但瓜分了天子的權(quán)勢,天子自然心有不滿,而那些保皇的朝臣也要尋他的不是,甚至他的一個微小舉動,都可能帶來不可想象的結(jié)果。 張遼目光掃視朝堂,此次無論如何,科舉勢在必行,這不但是他聚攏人才、改變天下格局的政治手段,同樣也在軍事上有所謀劃。 隨著荀彧的闡述越來越深入,提到縣試、郡試、殿試,提到策論、糊名等一整套科舉體系,殿中議論聲越來越小,無論是贊同或是反對的朝臣此時都在靜聽。 他們沒想到張遼提出的科舉制竟然已經(jīng)是一套成熟的體系,甚至考慮到了每一個細節(jié),那些贊同的在細細揣摩,而那些反對的也在低頭思索,尋找反擊的機會。 直到荀彧闡述完畢,朝堂中變得一片寂靜。 第六百一十三章 定音 “張將軍?!钡谝粋€開口的是楊彪:“大漢以孝治國,以德取士,是以行察舉,舉薦州郡至孝至廉之士,今將軍yu廢察舉而開科舉,無乃唯才而棄德乎?吾以為不可!” “楊公多慮了,”張遼看了一眼瞪著眼睛氣勢洶洶的楊彪:“行科舉,何須廢察舉,二者并行。” 楊彪氣勢為之一挫,他這才想起,張遼說行科舉,卻并沒說廢察舉,他的反駁立論一下子站不住了。 這時,又一個朝臣開口道:“察舉征辟孝廉,乃我朝祖制,豈可違背,將軍雖未廢察舉,然而獨以科舉取士,吾恐大批有才無德之徒涌入朝堂,充斥州郡,如此天下大亂矣?!?/br> 張遼看了他一眼,沒有說話,一旁皇甫酈站了出來,高聲駁斥道:“此言差矣,科舉難考德行,察舉便能行之乎?豈不聞今有歌云,舉秀才,不知書,舉孝廉,父別居,察舉乃人為也,人有好惡,情有遠近,名有虛實,豈如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