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449
書迷正在閱讀:原始人之現(xiàn)代艷皇(我欲狂生)珍藏全本、憐卿甘為身下奴、俗氣逼人、一個46歲的長春老女人、仙路美人圖(曉林修改版)、亂游記、對我一往情深的上海少婦、藍月外傳、露出放尿的乖巧資優(yōu)生、少年派-人生編劇
存在,臣認為問題的關鍵不在于新平堡是否能重建或者是大同宣府鄉(xiāng)鄰衛(wèi)所之間是否能修建沿長城而行的大道,而在于如何能協(xié)調用兵。在敵軍行動之前便洞悉到他們的意圖,那樣便可有的放矢,及早進行防御或者救援,這才是問題的關鍵?!?/br> 正德一頭霧水,沒聽懂宋楠說的意思,焦芳淡淡道:“宋大人說的輕巧,洞悉敵軍意圖有的放矢,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可難了?!?/br> 宋楠道:“有什么難的?據(jù)我所知,此次韃子進攻我大同天成平虜二衛(wèi)的一萬騎兵是從陜西邊鎮(zhèn)調集而來,但如此大的調兵東進行動,陜甘邊鎮(zhèn)竟無片紙訊息傳遞,這一點難道不該改進么?誠然,陜甘一帶的邊鎮(zhèn)兵馬并不知皇上在大同境內巡視,但若韃子騎兵從靈州延綏一帶動身往東集結之時,我陜甘一帶的能及時傳遞消息過來,我大同守軍便是再愚鈍,也知道韃子必有所行動了。更何況皇上在大同境內,更是會洞悉其意圖,豈會讓皇上歷經后面的危險?” 眾臣暗自點頭,這話倒也頗有道理,各地邊鎮(zhèn)軍務都隸屬于各都司衙門管轄,平時也甚少通曉消息,山西都司和陜西都司各自分守所屬邊鎮(zhèn),兵力足以防御韃子襲擾,故而之間的軍務相互來往的不多。這一次若陜西都司能將韃子一萬騎東進的消息通知大同總兵王勛的話,王勛再笨也會明白韃子必是沖皇上而來,或許早就扎了口袋等著韃子了,又豈會狼狽到被韃子突破長城,天成衛(wèi)和平虜衛(wèi)差點失守的地步。 只要大同和宣府有一處能事先做好防御準備,韃子兩翼牽制的辦法不奏效,則必不敢在新平堡久待,甚至敢不敢進入新平堡山谷都很難說。 宋楠續(xù)道:“其實是個反應機制的問題,不管這次皇上是否出巡,但凡韃子若想調集兵馬于一處突進襲擊,反應緩慢總是要吃虧的。韃子騎兵的速度快,我邊鎮(zhèn)兵馬若想有效遏制他們的集結突襲,可能必須要消息迅速傳遞,應對再加快一些,張著口袋等韃子鉆進來,這才是從機制上解決被動挨打的辦法。” 正德似懂非懂,目光從群臣的臉上逡巡而過,聽宋楠的口氣,似乎不必花大錢修路筑堡便可解決邊鎮(zhèn)救援不力的問題,聽起來似乎有些想當然,但以正德的能力,也確實分辨不出宋楠說的是否在理。 眾臣都在皺眉思考,他們當中固然有人認為宋楠說的不無道理,但也有人認為宋楠是在瞎胡扯,按照固有的思路,大明朝邊鎮(zhèn)防務還是要兵馬充足,寨堡堅固,這才是必要的硬件;造成此次大同宣府兩地救援不力的根本原因還是棧道不通無法快速抵達新平堡所致,若說解決之道固然是修建好兩處相通的道路才是正理。 “老臣有話要說。”沉默中,一人緩步上前向正德施禮。 眾人看去,不禁愕然,說話之人英國公張懋,這老公爺會主動出來說話,倒是讓人驚訝;群臣議事之時,兩位國公爺很少參與意見,皇上就算點名詢問意見,他們也是哼哼哈哈的不表態(tài),似這般主動說話倒是頭一遭。 “哦?老公爺請講?!闭挛⑿Φ?。 張懋稱謝,看了一眼宋楠開口道:“皇上,剛才聽了宋大人的一番話,老朽不禁想起了弘治十四年的事情來,那一年韃子火篩部落南下襲擾延綏重鎮(zhèn),延綏差點被韃子兵攻陷,幸而我邊軍作戰(zhàn)勇猛,才力退頑敵。但那一戰(zhàn)我延綏左近寨堡盡毀,軍民死傷逾六千余,實為慘烈之戰(zhàn),說是勝仗,其實說不客氣的話,乃是戰(zhàn)敗了,韃子兵劫掠了百姓牛羊等物滿載而歸,劉大人可還記得此戰(zhàn)否?” 劉大夏點頭道:“如何不記得?實為徹骨之痛?!?/br> 張懋道:“此戰(zhàn)敗因便是甘肅、寧夏、延綏各鎮(zhèn)奉命獨自承擔轄區(qū)內御邊任務,凡遇戰(zhàn)事,相互無協(xié)防職責,故延綏遇襲,各鎮(zhèn)因循固守本鎮(zhèn),不敢輕易出動協(xié)防之故,導致延綏孤軍作戰(zhàn)。后先皇痛定思痛,決定設立三邊總制府,戰(zhàn)時可統(tǒng)一調度協(xié)防,但因種種原因,雖提出,但并未實行?!?/br> 劉大夏皺眉道:“也不必掩飾,未能實行的原因乃是因各鎮(zhèn)總兵中官和巡撫的抵制罷了,總以為在他們頭上多了一個節(jié)制之官,故而群起上奏折反對,先皇考慮到眾人的意見,才暫緩行之?!?/br> 張懋點頭道:“劉大人記得很清楚,確實如此;宋大人剛才說我邊鎮(zhèn)反應緩慢,消息傳遞也不暢,老夫深有感觸;近幾年來,韃靼小王子統(tǒng)一各部,實力逐漸強大,叩關sao擾也極為頻繁,此番竟膽大包天到大軍入我境內圍攻皇上車駕之事,足見其猖獗程度;宋大人所提之事,老夫認為很簡單,立刻恢復三邊總制,協(xié)調西北延綏甘肅寧夏三邊兵馬,與東部大同宣府建立軍務聯(lián)動,遇有敵情,互通有無,聯(lián)動御敵,方為解決之道。” 張懋的提議立刻得到了不少人的支持,邊鎮(zhèn)總兵巡撫中官三足鼎立,遇事相互掣肘猶豫不決的事情已經發(fā)生過多次,每遇邊境戰(zhàn)事,多為敗績,此事已經成為邊鎮(zhèn)軍務毒瘤。中官便是內廷派出的太監(jiān),大堂之上往往是中軍官居中而坐,左右是巡撫和總兵官,遇到需要決斷的事情,三人相互別著馬腿,中官仗著內廷勢力往往亂下決定,不懂軍務之人亂下決定,能有什么好處? 很多人都看得出這種弊端,弘治當年設三邊總制官也是想避免這種相互扯皮的弊端,但一旦設立,則明顯削弱了總兵中官和巡撫的權利,引來大規(gu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