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 軒然大波
次日一早,楊元慶帶著丹陽公主楊芳馨前往晉陽宮去覲見少帝楊侑,或許是因為和江佩華在一起的緣故,楊芳馨來太原上那種凄凄慘慘的神情此時已經(jīng)看不見了,變得神采飛揚,受到江佩華的影響,她對楊元慶的態(tài)度也沒有從前那樣冷淡了。 楊元慶騎馬而行,跟隨在馬車旁邊,四周又有數(shù)百名親兵護衛(wèi)。 “公主殿下,昨晚休息可好?” 楊元慶在馬車旁笑問道,他本人則恢復得很好,和家人在一起,只經(jīng)歷一夜,他一跋涉的勞頓都消失了,格外地精神抖擻。 楊芳馨卻沒有出聲,半晌,她才小聲問:“楊總管,你會不會讓我住進晉陽宮?” 楊元慶感覺第四十章軒然大波到了她心中的不安,便笑問她道:“你自己愿意住到晉陽宮嗎?如果你愿意,我可以安排。” 楊芳馨卻不肯說自己想留在楊元慶府中,她轉(zhuǎn)個彎說:“如果阿姊也住進晉陽宮,那我就愿意搬去晉陽宮,反正,我想和她在一起?!?/br> 楊元慶呵呵一笑“我明白了!” “楊總管……” 馬車里,楊芳馨又忍不住問道:“冰兒說你是世間最寬容仁厚的男人,你認為自己是嗎?” “我是她爹爹,對她來說,當然是世間最寬容仁厚的男人,你不是同樣認為你父親是天下最好的人嗎?” “是的!” 馬車里楊芳馨低低聲道:“我的爹爹是天下最慈愛、最寬容、最善良之人,沒有任何人能比得上他?!?/br> 沉默了一會兒,楊芳馨又小聲道:“楊總管,謝謝你!” “謝我什么?”楊元慶不解地問。 “謝謝你尊他廟號為武帝,沒有用煬、衰、哀、末、紂這樣的字眼貶低他。我聽說唐朝貶他為煬帝,楊總管。我希望你能戰(zhàn)勝唐朝。” 楊元慶點了點頭“公主殿下,你要記住這一點,唐朝是第四十章軒然大波我們的敵人,不光是我楊元慶的敵人,也是你的敵人,是大隋的敵人,你就算對我楊元慶不滿,也不能贊美敵人?!?/br> “我不會,我絕不會去贊美一個貶我父親為煬帝的敵人?!?/br> 晉陽宮位于北城外。需要從北城出去。楊元慶的隊伍轉(zhuǎn)到了晉陽大街上,晉陽大街是太原城的中軸主干道,筆直地連接南城門和北城門,一直延伸出去,最后的終點便是晉陽宮的正門。晉陽門。 他們剛到晉陽大街,卻聽見一陣山呼海嘯般的喊聲傳來,只見黑壓壓的人群從南面向北而來,令楊元慶吃了一驚,他一擺手止住了隊伍,這時他看清了,絕大部分都是穿著儒袍的士子,而不是頂盔冠甲的士兵,這使他稍稍松了口氣。剛開始他還以為是軍隊入城了。 楊元慶的眉頭隨即皺了起來,這些士子打著橫幅,揮舞手臂,很明顯是在示威游行,發(fā)生了什么事?他立刻對一名親兵道:“去打聽一下,出了什么事?” 親兵催馬飛奔而去。楊元慶則命手下加快速度,先去了晉陽宮。 一只小小蝴蝶煽動翅膀可以引起千里外的暴風雨,裴氏子弟裴青松不經(jīng)意的一番話泄露了天機,引發(fā)了這次軒然大波,幾十名國子監(jiān)士子經(jīng)過一夜的串聯(lián),發(fā)動了三千名國子監(jiān)士子的游行請愿。 他們打著巨大的橫幅,‘不要門閥,要公平!”抬著孔子的塑像,浩浩蕩蕩在晉陽大街上的游行,不斷吸引從各地趕來參加科舉的士子一并加入到游行隊伍中,一個時辰后,游行隊伍已經(jīng)達到兩萬余人,盛況空前,引來了數(shù)十萬太原民眾夾道圍觀。 京兆府出動了數(shù)百名衙役維持秩序,九門軍也奉命出動了五千騎兵在游行隊伍的前后左右巡哨,唯恐引發(fā)其他嚴重事情。 “科舉公平!” “不要門閥!” ……, “唯才取士,反對內(nèi)幕!” 士子們?nèi)呵榧ぐ?,振臂高呼,很多人眼淚都流了下來,他們聲嘶力竭,渴望著能夠公平的考試,實現(xiàn)他們一生的夙愿。 隊伍浩浩蕩蕩向北門走來,北門已經(jīng)關(guān)閉,三千弩手站成五排,冰冷的弓弩對準了迎面走來的士子,兩邊各有五百騎兵手執(zhí)長矛戰(zhàn)斗,殺氣騰騰,穿過北門再走數(shù)里便是晉陽宮,北隋王朝的政治中心,士兵們不容許他們從北門出去。 隊伍越走越近,所有的士兵也越來越緊張,九門將軍馬紹站在城頭,緊緊握著刀,手心攥出了汗,他嘴唇繃成一條線,目光死死盯著越走越近的游行隊伍,就在這時,北城門外忽然傳來士兵大喊:“馬將軍!” 馬紹快步走到城頭另一邊,探身望去,只見一名騎兵出現(xiàn)城下,手中高舉一面金牌,高聲喊道:“總管有令,開啟城門,不要傷害士子!” 馬紹一顆心驀地放下,他又迅速走回另一邊,只見游行隊伍已經(jīng)走進百步內(nèi),他立刻高聲令道:“撤軍,開城!” 弩手和騎兵紛紛撤走,北城門緩緩打開,數(shù)萬士子穿過城門,向晉陽宮放向浩浩蕩蕩而去。 …………, 晉陽宮紫微閣,楊元慶正和五名相國緊急商議太原城內(nèi)聲勢浩大的游行,裴青松在酒肆說得話并沒有錯,楊元慶確實是想用這次秋試的契機拉攏河北士族,從而為明年春天發(fā)動的河北戰(zhàn)役做好政治上的準備,絕對的公平是不可能的,只能是在一定限度上的公平。 早在兩個月前,王緒提出科舉建議時,紫微閣五名相國和楊元慶便達成了妥協(xié),按照三三四的比例分配這次科舉名額,也就是河東以外士族、河東士族和公平錄取名額。 但士子們的**和對公平的訴求,使他們達成的妥協(xié)面臨新的挑戰(zhàn),五名相國都沉默了,這時。昨晚剛剛趕回來的杜如晦嘆口氣道:“士子們訴求公正的心情可以理解,畢竟這是北隋的第一次科舉。為了建立聲譽,我建議索性就徹底放開,承諾公正科舉,響應士子們的訴求。” 裴矩搖了搖頭“如果是盛世,公正科舉可以實施,但現(xiàn)在不是,我這些天也接見博陵崔氏和范陽盧氏派來參加科舉的子弟,博陵崔氏派來五人,兩嫡三庶。范陽盧氏派來派來六人。三嫡三庶,我發(fā)現(xiàn)他們派來的并不是最優(yōu)秀的子弟,像崔弘升的三個孫子啟元、啟東、啟白都沒有來,還有范陽盧氏派來的子弟也是我沒有聽說過,由此可以看出河北士族還是比較謹慎。我能理解他們的謹慎,他們也怕太高調(diào)被竇建德收拾,可如果真的按照杜相國的想法,一律公平考試,那會是什么結(jié)果呢?我可以說,河北士族子弟一個都考不上,畢竟河東士族都是全力以赴,這樣的后果會很嚴重,河北士族會認為我們不給面子。所以還是得分配名額,只是看怎么個分配法。” 王緒雖然和裴矩一直是明爭暗斗,但在科舉這件事上,他卻和裴矩的立場差不多,而且他還要更偏激一點,他是堅決反對科舉。主張九品中正選士,所有的名額分給各郡,由各郡中正官推薦優(yōu)秀子弟,這樣一來,王學子弟至少要占據(jù)兩成的名額,推行科舉無疑是侵犯了他的利益。 “我支持裴相國的意見,這次科舉是我建議的,其實我最初的方案就是實行折中的科舉中正制度,推舉和考試相結(jié)合,各郡可推選多人,比如根據(jù)各郡人口,推薦二十人到五十人不等,然后再在各郡推舉的人中進行考試科舉,這其實是開皇年間實行的辦法,我認為更加容易被人接受?!?/br> “我反對王相國的方案!” 說話的是崔君肅,他出身清河崔氏,雖然清河崔氏也是堅決反對實行科舉的士族,但崔君肅卻因為跟楊元慶多年,他的想比較開明,他主張應該給寒門子弟一個機會,所以他是大力主張實行科舉的開明派。 “我認為杜相國說得對,就算是公平考試,實際上也是名門望族占優(yōu)勢,前幾年的豐州科舉是因為沒有名門士族參與,所以寒門子弟錄取較多,但今年的科舉非同一般,河東的河北名門士族基本上都參與,能給寒門子弟的名額本來就很少,如果按照裴相國的方案,預留給大部分給名門子弟,而剩下的再公平考試,那么對寒門士子就更不公平了,能考上一兩個就是萬幸,說不定連一個都考不上,天下人就會懷疑我們科舉的公平,索性放開,一切按照真才實學來評判,大家認為怎么樣?” 所有人都回頭向楊元慶望去,楊元慶站在窗前,默默注視遠處,從這里可以清晰地看見晉陽宮大門,晉陽宮大門前,數(shù)萬士子已經(jīng)到了,他們靜坐在大門的草地上,保持著安靜,用一種無聲的語言訴求公平。 巨大的橫幅依然豎在空中,‘不要門閥,要公平”這幾個大字格外地刺眼。 二百個錄取名額可以直接入仕,這是一塊具有巨大誘惑力的圓餅,每個人都想給自己多分一點,但餅只有這么多,一些人增加了,一些人就會減少,所以不管怎么分,總會有人產(chǎn)生意見。 但不管怎么有意見,最終方案必須由他楊元慶敲定。 楊元慶嘆了口氣,他不能不考慮河北士族的利益,還是京兆韋氏,吳興沈氏等等其他地區(qū)望族的利益,他都要考慮到。 沉默良久,楊元慶終于做出了最后的結(jié)論,他緩緩道:“二百個名額中,三十個名額留給我來決定,其余一百七十個名額全部由考試產(chǎn)生,公平錄用,至于主考官,我推薦李綱來擔任?!?/br> ………………(未完待續(xù)。如果您喜歡這部作品,歡迎您來起點()投推薦票、月票,您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