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農場下凡塵 第121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小石妖、靳總的隱婚甜妻又上熱搜了、宋醫(yī)生的心動報告、秩序之外(骨科 1V1)、You finally will be mine(1v1)、難以抑制【兄妹骨科】、誘媳(這是一篇公媳文)、殘缺的寶貝(1v1 骨科)、今天我的怨種上司搞事了嗎、小寡婦今日重振妻綱了嗎
而是想著他這是在避嫌,不得不如此做。 等到了第四天,再找上門的人,除非當朝一品,否則就是駙馬爺親自來,早就沒他們的份了。 更別說那些五品以下的官員了。 不過,石仲魁還是留了超過4千畝的地,讓人去分給御史和六科給事中。 而且如何分配,全由御史臺自己決定。 這種轉移矛盾的手段算不上高明,甚至很直白,卻很有用。 到了第五天,三千水田已經開墾完畢,工部的官吏歡喜的上門查驗。 本來這幾個五品、六品官還想拿捏幾番,可剛說這不好,那不好,就被等的不耐煩的幾個王府管家給打斷了不說。 還差點被人指著鼻子罵他們不識抬舉。 經過5天時間,那口泉眼的出水量不僅絲毫沒減少的跡象,大量流水也已經把三千畝開墾出來的水田全部浸濕了。 看情形,讓屯田兵搶種一波稻子,加上今年入冬降霜的時間晚個十天半個月的話,說不定都能收一季稻子了。 有了這心思,但凡分配到農田的家族,看石仲魁時,眼睛里都帶著金錢的味道。 宛平多泉水早已經不是什么秘密了,既然傳聞這六元公精通周易八卦,說不動還能再找到一處、幾處泉眼。 到時候即便無法開出新農田,僅僅只是把水引到此處的三萬畝土地,也能把所有土地變成水田,價值立馬就高了好幾倍。 有人找到石仲魁試探了幾句,可得到的回復卻是‘沒時間’。 一句還要管著疏通河道的差事,就讓這些人明白,‘沒時間不等于不愿意’。 但想讓他心甘情愿的為大家尋找泉眼,得有好處才行。 助人升官對權貴、重臣來說,反而是最容易,付出成本最小的籌碼。 在石仲魁正式交接完開荒的差事,帶著薛金平的三千屯田兵回宛平城外的大營,準備讓兵丁修整三天,自己也好去京畿河道上實地考察一番時。 朝堂上已經有人行文吏部,為石仲魁請功了。 甚至在朝堂上,都有御史因為拿了石仲魁的好處,而站出來幫他說話。 皇帝知道是因為什么,心里愿意,卻還是有些不滿。 畢竟這升官的權利被內閣和吏部控制著,是個皇帝都會不爽。 更別說真正的大權,還掌握在了太上皇手里。 好在這次不管是太上皇一系的朝臣,還是皇帝這邊的人,或者那些持中立態(tài)度的大臣,對這事都沒什么意見。 開荒雖然不是擴土,但增加農田數量,在哪個朝代都是士大夫階層最喜歡,也沒什么理由找麻煩的功勞。 不過有御史說開荒的功勞足以連升三級,但壞就壞在明面上報上去的只有三千畝。 雖然大家此時基本上都知道,真實數量是三萬畝,更猜到石仲魁可能是在刻意壓低自己的功勞。 目的或許是只想暫時待在翰林院。 畢竟不把翰林院的升官之路走一遍,今后對石仲魁入閣的路,會難很多。 甚至僅僅只是從翰林院修撰升為正六品的侍讀、侍講,都比此時就調任六部要強多了。 所以從六品升正六品沒人反對,可實際授予什么官職,就有的爭了。 六部除了禮部外,大家都知道石仲魁肯定不會此時去自家衙門當個五品、六品的官,所以沒人爭。 都察院倒是想把石仲魁拉進自己的地盤,今后就不用怕沒農田分,但十三道言官最高也就正七品,權利大卻官小。 再高一級的殿中侍御史則是從五品,而且殿中侍御史雖然不會真的天天待在皇帝身邊。 但要是這人換成石仲魁,皇帝百分百會拿他當近臣對待。 更別說石仲魁本來就有了御書房行走的差事。 不管是皇帝一系的,還是太上皇一系的,沒幾個人愿意石仲魁天天跟著皇帝。 文官們明面上厭惡得到皇帝喜歡的大臣,但實際上人人都明白,圣寵遠比實干更重要。 最后議來議去,果然還是升石仲魁為翰林院侍講。 翰林院侍讀、侍講雖然都是正六品,但僅僅是這半級,就是無數庶吉士和進士們一輩子都越不過去的坎。 上面侍講學士兩人、從五品,再往上就是正五品的翰林學士了。 可以說,石仲魁越過這一級后,進入內閣的概率比之前至少大了10倍。 低調幾年,把上面的幾個上官熬死、或者在熬到有人升官,離開翰林院進入六部當侍郎,就能順利接任侍講學士。 到了這階段,他也有機會直接被任命為六部侍郎,或者都察院從四品的右僉都御史。 都察院的左右都御史沒能搶到人,最后一商量,干脆把去年就應該升官的于洪高從大興拉進都察院。 第142章 走一步謀劃三步 在得知自己和老師同時升官的消息時,石仲魁正帶著人騎馬巡游在京畿運河上。 這些天一直被拘在大營的賈璉,聽到這消息后,心中郁氣頓時消散開來。 這才過了多久,石仲魁居然就已經是正六品官了。 要是再給他幾年時間,不就和賈正平級了? 而且于洪高去都察院,等于石仲魁師門一系,總算有人再次扛起大旗,有資格參與朝政了。 薛蟠、薛蝌和石光珠同樣高興的不得了。 于順等仆役和二十個繕國公府的青壯護衛(wèi),更是直接跪在地上連聲道賀。 當年于洪高蹉跎好些年,最后還是走了使用銀子的辦法,才得以從七品升到從六品,得了個大興縣令的官身。 一番恭維下,賈璉抓著石仲魁的手,“賢弟有閑,還請上榮國府一趟。老祖宗和大老爺、老爺必然會為賢弟好好慶祝一番。” 石仲魁在心里翻了個白眼,真要去賈家,在迎春還沒嫁過來前,也肯定是避免而去寧國府。 再說即便要慶祝,也肯定是去于洪高那邊。 “二哥跟著小弟已有幾日,又不是不知道這疏通河道的差事已經不能再拖延了,否則6月8月雨季期,萬一出現水漫河堤之事,小弟如何脫的了干系?” “這……” 賈璉嘆息一聲點點頭,“確是正事更重要?!?/br> 一行人快馬回京,石仲魁這才放走了賈璉、薛蟠和石光珠這三個麻煩。 之前拘著三人不讓走,就是擔心有人會從他們身上下手找自己的麻煩。 現在蓋棺定論了,反而帶著他們上河道,管理著河道事物才是麻煩。 不說賈家、薛家和繕國公府是如何高興。 石仲魁第一時間就去了翰林院,見翰林學士袁東剛。 袁東剛不僅是自己的頂頭上司,還是自己鄉(xiāng)試時的坐師。 這關系即便今后兩人翻臉,也擺脫不掉。 所以對石仲魁來說,巴結和幫助袁東剛立功,不僅沒人會說閑話,對自己的好處也很多。 甚至從仕途的前途來算,袁東剛比于洪高更大。 沒在翰林院蹉跎十幾年歲,并且修過國史,當過皇帝和皇子的秘書和老師,于洪高這種庶吉士出身的進士就是能進內閣,也得排在袁東剛后面。 而且看兩人一個多年外任,一個一直蹲在翰林院,袁東剛早已經把于洪高遠遠甩在后面了。 而袁東剛其實比石仲魁想象中,更愿意接納他。 之前大家都認為石仲魁只要不犯錯,就是熬個一、二十年,至少也能混個六部侍郎或者尚書。 同時入內閣的機會也很大。 但現在石仲魁僅僅兩個月不到,就成為翰林院侍講,這時間段或許就要縮短三五年。 一想到30歲的六部侍郎,35或者40歲的內閣輔臣,即便是袁東剛都心肝顫抖了幾下。 “伯謙既然擔著欽差,翰林院這邊你就不用時時來點卯?!?/br> 石仲魁忙起身行禮道謝,雖然本身不需要袁東剛許可,自己也可以用欽差的身份不去翰林院。 但這頂頭上司親自給與方便,無不表明對方對自己的態(tài)度至少是親近。 見石仲魁明白自己的心意,袁東剛不由笑了起來。 “至于侍講的差事……” 石仲魁見袁東剛說一半留一半,立馬明白對方的意思。 正色道,“恩師放心,學生署理河道之事時,必然時時研讀國史和經義子集?!?/br> “很好”,袁東剛滿意的笑著道,“侍講雖然只是輔助侍講學士,不需要陪著侍講學士去為陛下和皇子們進講經史,草擬有關典禮的文稿。 但修史的差事,你是避不開的。 你要是在這上面被人比下去,丟人還是小事,說不得就會被人參一本,下放到地方當州官了?!?/br> 一般進士別說當知府了,就是三年考核期一過,能得個中縣、上縣的實權縣令官身,都已經是祖墳冒青煙,運氣極好了。 更多的反而是去六部當個小小主事,或者州府佐貳官。 不僅上頭婆婆一大堆,爛事、破事全是你做,還沒實權,日子可就難過了。 所以對石仲魁這種狀元出身,并且已經在翰林院任職的人來說,下放地方絕對是無法接受的事。 不對。 袁東剛和石仲魁同時想到,僅僅只是維護朝廷的顏面,狀元也不可能下放地方。 石仲魁頂多只是被下放到六部,但想升侍郎,難度一下子變高了無數倍。 而得不到鍛煉,又如何能拼得過那些一路爬上來的同僚? 難怪那么多狀元,最后出名并且在史書上留下濃厚一筆的,也就那么幾個。 袁東剛笑著搖搖頭,“算了,為師是比不了你的,今后切記戒驕戒躁,而且待在翰林院修三五年的史書,對你是有好處的?!?/b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