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著農(nóng)場下凡塵 第32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小石妖、靳總的隱婚甜妻又上熱搜了、宋醫(yī)生的心動報告、秩序之外(骨科 1V1)、You finally will be mine(1v1)、難以抑制【兄妹骨科】、誘媳(這是一篇公媳文)、殘缺的寶貝(1v1 骨科)、今天我的怨種上司搞事了嗎、小寡婦今日重振妻綱了嗎
頭一天心情激動下,賣力氣倒是沒問題,可時間久了,僅靠幾個饅頭來補充人體的消耗,不可能長久。 而且一天下來,空間中功德欄中的數(shù)值還是10,也讓石仲魁明白,自己想再次獲得功德,應該得等到溝渠全部挖好,正式引水入渠,插上稻苗,放入魚苗之后才行。 道理很簡單,開工挖土,就表示稻田養(yǎng)魚之舉,正式出現(xiàn)在這個世界的北方。 這事傳出去,即便石仲魁這邊失敗了,說不定就有人跟著試一試。 所以天道算是認可自己的舉動對人道有利,封神之后人族也正式真正成了天地主角,這才給了功德。 再想獲得獎勵,那就得做出點成果才行。 想到這,石仲魁頓時感到渾身都是干勁,回到住的二進院,稍稍用過晚飯,就在書房里寫寫畫畫起來。 等福叔第三次過來提醒說,夜深了該休息時,石仲魁才滿意的看著書桌上的圖紙,笑著對福叔和順兒說道,“有了此圖冊,天下必然能少一二成餓死之人?!?/br> 福叔和順兒一驚,得到石仲魁許可后,滿心好奇的在書桌兩旁看了起來。 圖紙倒是很容易就理解,但看到稻田養(yǎng)魚可以除蟲、除草、還能增加稻田肥力,增產(chǎn)2到3成稻米時。 兩人也不管是不是真的,激動的渾身發(fā)燙,甚至心情激蕩之下,福叔后退幾步,跪在地上重重磕了一個頭。 “大郎此舉定能功德無量,小的替天下莊戶們謝過大郎。” 石仲魁并沒立馬上前扶起福叔,而是哈哈大笑了起來。 按照之前他的做法,肯定是謙虛一番,可知道付出就能有收獲,并且還是功德之后,心態(tài)就不一樣了。 好在石仲魁孤兒和在鄉(xiāng)鎮(zhèn)辦公室的經(jīng)歷,讓他謹慎慣了。 心情舒暢之后,不由習慣性的上前扶起于福,“小侄即便有利國利民之術,卻也需要福叔這等心懷道義和良善之輩相助。 待到功成之日,才是慶賀之時。” 于福和于順父子倆大喜,自己求的無非就是親自參與進來。 即便不說為了天下蒼生這類的空話,僅僅是幫助石仲魁真的在北方的稻田里養(yǎng)活了魚,并且真的讓糧食增產(chǎn)倆三成的話。 今后歸鄉(xiāng)養(yǎng)老,僅靠親眼見證和學到的技術,也足以讓于福名滿鄉(xiāng)里。 而人的一生說白了無非就是名利二字。 回到臥室,石仲魁盤膝坐在床榻上,再次運功修行替代睡眠。 卻沒想到練氣二層的修為,不知為何忽然加快了不少。 停下來默默一想,很快想到這可能是因為自己身懷功德,而且功德還具現(xiàn)出來,作用于身體的原因。 這么一想,石仲魁就更在意功德的多寡了。 除非到了必要時候,否則能不用就不用。 一夜悄然過去,清晨大概辰時一刻,臥室門外響起于順的聲音,“石先生,您起了沒?” 正在修煉的石仲魁耳朵動了動,開始收功,這才回了一聲‘等著’。 換了一身長袍之后,聽到吩咐的于順這才帶著兩個小丫鬟,端著洗漱物品走了進來。 “先生,莊戶們都已準備好了,就等您的命令去開工?!?/br> “嗯”,石仲魁點點頭,洗漱和吃過早飯,去了現(xiàn)場后,看著莊戶們按部就班的開工,一天時間很快過去。 見工程超過預期,石仲魁不由吩咐于福明天去確定魚苗的問題。 是否有人像現(xiàn)代一樣挖池塘養(yǎng)魚,石仲魁雖然覺得肯定有,但自己沒聽過就無法確定。 不過他卻根據(jù)于洪高養(yǎng)了觀賞紅鯉魚來推斷,京城周邊百分百有人專門培育鯉魚。 作為古代最常見的觀賞魚,金鯉和紅鯉不僅達官貴人家常有,就是鄉(xiāng)間的鄉(xiāng)紳家都常見。 當然,稻田養(yǎng)魚肯定不能養(yǎng)觀賞魚。 但既然有人培育觀賞魚,那花點錢讓養(yǎng)殖戶侍候幾條河里打撈上來,一肚子魚卵的大鯉魚并不難。 甚至聽于福說,有魚戶會人工取卵培育魚苗,對一些常見的病害也很有經(jīng)驗。 而這也是石仲魁選了鯉魚,沒選草魚的原因。 雖然草魚更容易養(yǎng),可第一次試驗,要的是成功率。 好在鯉魚也是出了名的耐寒、耐堿、耐缺氧,水深不夠時它也能活,而且葷素都吃,插秧一個星期后,就能放養(yǎng)。 不期望十畝能投放十幾萬條魚苗,也不期望十畝地能收獲幾千斤的魚。 能有7、8百斤就謝天謝地了,不僅能抵消了魚苗和人工的投入,還能有10多兩銀子的額外收入。 最關鍵的還是糧食增產(chǎn)。 不過為了試驗的成功率,把十畝田的魚溝挖了一米寬,四十公分深,等于浪費了大概330平米,大致半畝地,也就是5%的土地。 但石仲魁很有信心,在這個一畝地才產(chǎn)2、300斤的年代,想增產(chǎn)3、50斤谷物應該不難。 無非是精細化耕作和看護。 而古人為了糧食,不少莊戶那是沒事就去田地上查看一番,更別說自己只需要花點饅頭,就會有人24小時看護了。 6天時間很快過去,魚溝挖好之后,石仲魁基本上就不用插手。 一心期待著空間里的桃子成熟,閑暇時白天復習四書五經(jīng),畫符、修煉神行之術,晚上則修煉長春功代替睡覺。 而且種地這種事,對于在這個農(nóng)莊生活了一輩子,甚至幾輩子的莊戶來說,種地就是本能。 不過等到正式插秧時,還是讓他深刻的明白了化肥的作用。 沒記錯的話,現(xiàn)代種稻子,根據(jù)稻種的不同,行距一般都是20到30厘米左右。 但自己看到的卻是至少40厘米以上的間距,不用說,肯定是土地本身的肥力,只能滿足這個間距,不過這對養(yǎng)魚反而有利。 而且按照于福的說法,繕國公府這片靠近溝渠的土地,還全都是上好的肥田。 難怪畝產(chǎn)300斤以上的土地,價格就的20兩銀子以上,其他的下田或者坡地,5、7兩銀子一畝都常有。 不過,要是能引水來灌溉,下田也能慢慢變上田。 第45章 工部官上門 即便是繕國公府的莊戶,也不是人人都能使用鐵制的農(nóng)具,挖魚溝時,石仲魁就見過上百人中有7、80個人使用的都是木質(zhì)鋤頭和鏟子等農(nóng)具。 生產(chǎn)力低下,才是古代糧食產(chǎn)量低的主要原因,而這就不是某一個人能短時間內(nèi)解決的問題了。 5月初,稻子已經(jīng)插秧了一個星期后,在農(nóng)莊里讀書、修煉10來天的石仲魁,忽然聽順兒說,于洪高正在試驗田那邊。 等帶著人來到地頭沒想到除了于洪高父子倆和石光珠之外,周圍居然還站著至少30個身著景袍的鄉(xiāng)紳和一百多個隨從。 甚至綠袍官服的從六品于洪高身邊,還有1個同樣綠袍,和兩個紅袍五品以上的官員在。 越過人群看到一個紅袍官身邊,站著賈璉和賈寶玉,石仲魁一猜就知道這人肯定是賈政。 另外一個大概率也是工部的官員。 果然,等石仲魁靠近之后,于洪高一番介紹之下,除了從五品的工部員外郎賈政外,另外一個則是正五品的工部屯田司的郎中高永民。 至于那個7品的綠袍官,不出意外就是和繕國公府做鄰居,在禮部任七品的給事中楊文欽。 本來還擔心姓楊的是來找茬,可看到他和于洪高聊得還不錯,不由感嘆都是演員。 賈政倒是老好人的樣子,在石仲魁對眾人行禮之后,又因為和賈璉、賈寶玉交好,主動喊他‘世叔’的原因。 率先開口道,“賢侄此舉利國利民,但初次實驗只要能把魚養(yǎng)大就是有功,切莫托大?!?/br> 石仲魁行了一禮謝過之后才笑著道,“世叔還請放心,小侄深知這種地一靠天,二靠地肥,三才靠莊戶們的精心打理,所以并未自夸,更未想過以此來邀功?!?/br> “不錯,這靠天吃飯的說法,自古就有,賢侄如此想,再好不過?!?/br> 賈政雖然是世家子弟,也一心沉醉于四書五經(jīng)中,但他既然在工部任職,十幾年下來這點淺顯的道理還是明白的。 其他人也跟著點頭之后,石仲魁才繼續(xù)說道,“農(nóng)家肥有益于莊稼的生長,相信不僅世代莊戶的人家明白,古籍上也早有明示。 不過,這堆肥是個講究伙,稍有不慎農(nóng)肥過多,或者農(nóng)肥發(fā)酵時處理不當,就容易把莊稼給燒死了。 而田里養(yǎng)魚不僅能利用魚吃雜草和害蟲,稻田魚還能為農(nóng)田提供穩(wěn)定、長久的魚肥。 鯉魚、草魚還能時常翻動農(nóng)田中的淤泥,讓稻種更容易吸收田里的肥力,可以說百利而無一害。” 幾個跟著而來的工部小吏一聽,頓時點頭起來。 賈政等人見工部的積年老吏都點頭,心里也慢慢相信石仲魁起來。 “可一旦田里的水不夠了,還如何養(yǎng)魚?” 石仲魁指著井字形的魚溝,“一畝地損失半分土地,挖出這個魚溝,不僅能為稻子蓄水,還能為魚苗提供生存地。 要是連魚溝都干了,相信外界其他人家的田,早就也干涸了。這是天災,非人力可抗衡?!?/br> 高永民微微點頭,“只是如此一來,此法確實難以全面推廣。” 石仲魁聽完就皺眉,難道說高永民等人沒聽說過南方有人早就稻田養(yǎng)魚了,還是這個世界并沒這種模式? 不對,賈寶玉就在古籍上看過。 或許只能用,古人沒親眼見過,沒人敢試。 加上信息不暢通,除了走南闖北的行商,古人的見識其實很小的。 很多現(xiàn)代人覺得稀松平常、理所當然的事,在古人眼中就是新奇和無法理解的事。 “大人,學生一開始就沒想過推廣到全天下?!?/br> 高永民和其他人一聽,頓時皺眉起來。 石仲魁嘆息一聲道,“養(yǎng)魚畢竟是個講究活,一般農(nóng)家不會養(yǎng),也承擔不了失敗的風險。 而且此法是學生從古籍上看到和做了一些改進而來,不僅需要時間檢驗是否合理,以免好心做了壞事。 也非是學生不愿盡全功,學生也清貧過,深知對尋常家中只有三五畝田地的農(nóng)戶來說,遵循舊例、按部就班才是最穩(wěn)妥的做法。 所以學生并未聲張,只想著在此地成功了,今后像家中先輩經(jīng)營有道,留下百畝、千畝家資的士紳者,用幾畝地試驗一番,即便減產(chǎn)影響也不大。 而且想稻田養(yǎng)魚,本身就需要充足的水源,此法一開始就排除了北方8成以上的田地。 但一旦此法可行,學生認為天下眾多鄉(xiāng)紳,會更愿意出錢修繕溝渠,造福鄉(xiāng)里。 而最適合推廣的南方一旦也盛行起來,每年為朝廷增加幾十萬石的糧食,還是不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