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68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李治你別慫、Mafia(BG+BL)、快穿之惡毒女配洗白后、頭號陪玩
總之,據(jù)姜沃在大唐各州所見:哪怕質(zhì)量最差的麻紙或是草漿紙,也要五十文百張,稍微好一點的紙都是三四文一張。 至于崔朝方才說的,他們常用的紙張—— 姜沃把手里的報紙塞給崔朝,轉(zhuǎn)身去取了桌上一份公文,把紙張對比來看。 “這是剡溪(浙江剡縣)的剡藤紙?!贝筇普焦闹付ㄓ眉?。 姜沃把兩張紙一起放在陽光下,明顯就看出了不同。 剡藤紙也薄,但卻又輕又韌又潔凈有光澤,用的是一種特殊的剡溪古藤制作而成。[1] 因這是公文專用紙,故而很是金貴,每年進京來貢舉的學子,哪怕餓幾天肚子,都要專門攢錢買這種紙。 畢竟唐朝還有行卷的作風,考子們考前還得將自己素日得意的詩、文,投與達官顯貴前。 那能用尋常的破紙嗎?必然不能。 用這種剡紙才顯得正式。 而這種剡紙多少錢一張呢?到了每年舉子進京,供不應求之時,有時候能炒到近一百文一張。 “一百文啊?!北痊F(xiàn)代直接用百元大鈔來寫字,還來的人心疼。 畢竟按照大唐的生活水平——崔朝原本給皇帝算過的,一位尋常百姓(還非田中刨食的貧農(nóng)),而是京城附近州縣的居民,一年到頭衣食住行的花費,大略需要五貫(五千文),也就是一個月五百文左右。 而家中小有余資,能培養(yǎng)孩子讀書寫字的門戶,倒也不用怕咬牙供子孫讀書會‘人才兩空’。哪怕孩子讀書一輩子沒什么名堂,什么功名也中不了,倒也不用擔心餓死。 姜沃這一路走來,見到各個署衙里,都有雇傭的‘抄書人’,專門干抄寫公文等活計的。姜沃了解過他們的生計,過得很是不錯—— “為院書手,月錢兩千,娶妻安居,不議他業(yè)?!盵2] 也就是說,兩千文的月薪,就足夠一個小小的家庭安居樂業(yè),過上小康生活了(這還是只有一人有收入的情況下)。 如此便知用來投行卷的紙,有時竟然能被炒到一百文一張,對普通人來說,到底是多么昂貴而不可承受的重量了。 姜沃拿著手里的報紙:故而,不光是印刷術的改進,還必須搭配上紙張的成本下降,‘報紙’才能夠變成現(xiàn)實。否則也不用叫出版署了,直接叫‘燒錢署’算了。 而她此時捻著手里的紙頁,甚為欣慰。 還不必看內(nèi)容,只看紙的質(zhì)地就知道,曜初做的很不錯。 ** 同樣的春末時分。 姜沃與崔朝正在登州港口的驛站,對著陽光看手中的紙張。 而長安城,紫宸宮內(nèi),曜初也正坐在帝后跟前,說起紙張之事。 她先將櫻桃酪端給父皇母后,之后才自己取過一盞捧在手上。 并不是回稟公務的氣氛,而是一家子閑話家常似的。 曜初開口道:“父皇、母后,這幾年京中各衙署公文所必用的剡紙是越來越貴了。再這樣下去不是常法?!?/br> 皇帝原本吃到一顆酸的櫻桃,不太愉快地蹙眉,把手里的杯盞放下了。 然而聽到女兒的話,皇帝又不由展顏笑了:“曜初,你近來莫不是見多了辛侍中?” 這種一開口就是‘太貴’‘國庫沒錢’‘日子過不得了’的言辭,讓皇帝頓時夢回辛茂將辛尚書掌戶部那幾年。 皇帝這話一出,曜初還好,如今常跟辛茂將打交道的媚娘,眼前忽然就浮現(xiàn)出辛尚書那張眉頭恨不得打結(jié)的臉,他口中最常說的話就是:“天后啊,這開銷未免也太大了……”‘天后,三思啊……’ 媚娘沒忍住當場笑出了聲。 然后笑過后,媚娘又是一嘆。 她眼前不由就浮現(xiàn)出另外一張面容——那幾年,每回見了姜沃,辛尚書眼中就會迸發(fā)出金子一般的喜悅。 她如今,到了哪里呢?從海外之地回來了嗎? 真令人懸心。 直到曜初再次開口,媚娘才回神。 “父皇猜的真準,此事還真是辛侍中提出來的,他特意到出版署找了女兒。問起女兒,有無能代替剡紙的公文紙張?!?/br> 說來,官方向當?shù)卣髻I剡紙,當然不會如讀書人買剡紙一般,有時候還需要支付‘溢價’和‘黃牛價’。 朝廷大量征買這種剡紙,只需要抹平當?shù)厥鹧玫某杀揪蛪蛄恕?/br> 但問題就在于這里,剡紙的成本逐年變高,有些無法控制起來——畢竟從晉代起,剡紙就是‘高檔’‘朝堂’的代言,自然是追捧者眾,每年消耗量巨大。然而剡紙的原材料,剡溪古藤,生長速度可是趕不上被砍伐的速度。 因而這些年古藤越來越少,剡紙的造價成本也就越來越高。 辛侍中雖然現(xiàn)在是門下省的宰相,但他對朝廷財政問題一向是最關心的。 他敏銳地發(fā)現(xiàn)了剡紙逐年昂貴的情況,尤其是今歲剡紙價格再創(chuàng)新高后,辛茂將曲指算一算京中各署衙每日要消耗的紙張數(shù)量……算完后就立刻心疼地捂住了胸口。 都等不到第二天,辛茂將立刻就往中書省去,與唯一的中書令王神玉商議,讓他起草一道詔令,限制各署衙每日用剡紙的數(shù)量。 這種只涉及辦公用品的小事,也不用天后專門批,辛茂將催促道:“你中書省起草,我門下省接著就批,明日就讓各署衙執(zhí)行!可不能每日再用如此多剡紙了,哪里是過日子的常法?” 王神玉:…… 作為一個生活質(zhì)量極高,平時他自己寫字作畫,甚至都看不上朝廷所用的剡紙,會用更高檔羅紋玉版紙的人,王神玉覺得—— 這破班,是一天沒法上了!不給批準退休,又不給合得來的同僚,還不給省心的下屬,現(xiàn)在連公文紙都不準備給了? 于是他拒絕起草這道詔令,還難得學著陛下開始陰陽別人道:“辛相若要節(jié)省各署衙的開支,何必只限制用剡紙?干脆直接停用剡紙豈不更省錢?” “這樣吧,辛相,你一人發(fā)我們一個沙盤,我們都用樹枝子在沙子上寫字,然后端給天后看如何?” 辛侍中認真搖頭道:“王相這話說的——沙盤還用朝廷發(fā)?你們自己從家中拿一個就是了。” 說著目光還在王神玉院中梭巡起來:“那盆花邊上放著的瓷盤就不錯?!?/br> 王神玉氣的,當即起身拂袖而去。 他都走到門口了,才想起來,不對啊,這是他中書省,他能走到哪兒去? 于是憋著一口氣轉(zhuǎn)身回來:“老辛,你這法子不對,紙不是省出來的——每日這么多正式公文要發(fā)布,更要存檔留存多年,不用好紙是不行的?!?/br> 王神玉也不是不通庶務,不知人間煙火,算不出朝廷每日用紙就是很大的開銷。 相反,他很清楚剡紙貴,且哪怕是他,平時起草公文,隨手試墨也不會浪費到用剡紙玉版紙,都是用尋常麻紙。各署衙自然都是如此——但正式公文,還是要用質(zhì)量好的紙來寫錄。 所謂‘紙壽千年’,那是指好紙。 王神玉出身太原王氏,家中自有許多藏書:同樣是百年前的古籍,紙張的不同,保存下來的程度就完全不同。 所以寫公文所需的質(zhì)地上佳之好紙,是省不得的。他們現(xiàn)在還時常會回到太極宮,翻查貞觀年間,甚至武德年間的各種公文。 正因用的是質(zhì)地合格的紙,才能時隔幾十年依舊不腐不壞。 不過…… 王神玉忽然想起一件事:“你若是想在紙張上儉省,我給你指條明路。你去出版署尋安定公主,問問她有無能代替剡紙的公文紙?!?/br> 辛侍中起初還搖頭呢:“不行,我見過出版署那所謂‘報紙’的紙張,質(zhì)地不行的?!?/br> 王神玉忍不住道:“別光盯著銀錢,轉(zhuǎn)一轉(zhuǎn)彎吧老辛?!?/br> “出版署只用那種紙張,必然是因為其造價最低,畢竟‘報紙’要的就是一個量大,紙張的質(zhì)地湊活著能印上油墨字能看清楚就行——但他們既然會造這種新紙,你怎么知道他們做不出別的適用于公文的紙張?” “?。 毙潦讨腥鐗舫跣?。 “我這就去尋安定公主!” 走到門口,辛茂將忽然又停下道:“說起出版署……唉,王相與姜侯私交甚篤,可知姜侯何時回京?” 辛侍中真的頗為懷念姜侯在京中時,帶給他的‘銀錢’安全感。 如果此時姜侯還在京中,這種剡紙?zhí)F的事兒,他一定會尋姜侯商量。從許多年前的倭國銀礦,到混凝土路到玻璃……讓辛侍中心里認定,跟搞錢或者省錢有關的事兒,姜侯肯定有法子。 而聽辛茂將這么問,王神玉當場嘆了好大一口氣。 “我亦不知。姜侯自去歲出海后,飛表奏事也難傳書信了。只有她到百濟、新羅、倭國后,各有一封書信通過熊津都督府傳回?!?/br> 她單線聯(lián)系京中報了平安,但大海茫茫,再要聯(lián)系她就難了。 王神玉直言不諱:“這朝堂之上,沒人比我更盼著姜侯趕緊回京了。” 不然這日子沒法過了! 他都獨自在中書省撐了快三年了,三年,這就是整整一千個日日夜夜?。?/br> 很多時候,王神玉都會想起兩年多前—— 他盼望著盼望著,終于,裴行儉從洪州回來了,還給他帶了一份‘報紙’和一本《滕王閣宴詩文集》做禮物。 他很喜歡這份禮物,更期待接下來裴行儉與他共事的悠閑生活。 就在王神玉以為一切都會好起來的時候……裴行儉就做了尚書右仆射。 最慘的是,天后口述下詔,詔書還得他這個中書令來擬來蓋印。 王神玉當時望著這道令他心中滴血的詔書,就在想:他這跟坊間話本中,親手送自己心愛之人嫁給別的男人,有什么區(qū)別呢? 如果有的話,那就是他更痛苦,更煎熬。 畢竟話本故事中,無緣的兩人一別就會再難相見。 而王神玉卻日日常朝都能見到裴行儉,然后,看著裴行儉有條不紊回稟尚書省的公務,劉仁軌明顯輕松好多——只看他把更多精力放在繼續(xù)整飭兵部上就可知了。 王神玉看得郁悶極了:這,這本來都是他的人生??! 故而,沒有人比王神玉更盼著姜沃巡察結(jié)束回京。 畢竟,現(xiàn)在宰輔位置就只剩下一個空缺的,那她一旦回朝,一定會來中書??! 第234章 該回京了 長安城紫宸宮中。 皇帝拿過曜初遞上來的一份奏疏,才打開一看,不由就抬頭對媚娘道:“朕每回見曜初奏疏,也不免想起姜卿之密奏?!?/br> 皇帝還記得,凡不經(jīng)過三省六部,直達御前的密奏,姜卿都是簡明扼要,文字少,多為表格數(shù)據(jù)。 就像曾經(jīng)吏部改革前,姜沃把吏部在冊的一萬多名文武官員,根據(jù)京中與天下各州;散官與實缺官;五品以上與五品以下官員;科舉入仕與蔭封入仕……按照不同標準,做了十數(shù)個表格。 此時見到女兒之奏,皇帝自不免想起當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