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5節(jié)
書迷正在閱讀:飛劍問道、三寸人間、天道圖書館、天下第九、圣墟、李治你別慫、Mafia(BG+BL)、快穿之惡毒女配洗白后、頭號陪玩
但對姜沃來說,是多領(lǐng)兩份俸祿——身上每多一個官位(爵位),系統(tǒng)都要多開一份工資。 因此姜沃對這份‘升職加薪’是很滿意的。 尤其是帝后給她的爵位,直接是伯爵——屬于三級跳,跳過了最下面兩等爵位。 此等‘逾越’封爵,朝臣們初聞,不免有些不平之意。 還是二圣的封爵之詔中,言道‘姜卿從前數(shù)功,未以爵賞,今朝一并封下。’ 此話一出,嗡議便消——畢竟火藥、礦燈、水泥混凝土等實物就擺在那,人人可見。且許多世家勛貴都還在排隊等修路,實不能得罪城建署領(lǐng)導(dǎo)。 自此,朝堂同僚若見了姜沃,也可稱一句‘姜伯爵’。 只是絕大部分還是以‘姜相’稱之。 畢竟宰相之權(quán)位,還是要比一個伯爵重的。 * 壬申這日,除了廣施‘封爵、提散官虛階’的恩典外,皇帝又愉快地開始了他改名愛好者的一天。 不過,這次不是改年號(因為剛改過) 和官職名了,而是直接開始改封禪的祭壇之名! 且說二圣泰山封禪之盛事,各州府官員,腦子靈活的都報上了祥瑞。尤其是泰山所在的當(dāng)?shù)毓賳T,更是得哪怕沒有祥瑞,掘地三尺也得挖出點祥瑞來。 因此絞盡腦汁,把跟祥瑞沾邊的都報了上來,尤以泰山上云景之盛最為壯闊。 皇帝就據(jù)此祥瑞愉快改名:將登封臺改為‘萬歲臺’,降禪壇改為“景云臺”,除了主祭臺外,其余祭壇也都沒忘記,挨個改過去。 朝臣們已經(jīng)被皇帝鍛煉出來了—— 原本皇帝改各種名稱,朝臣們不免大吃一驚:這都能改? 現(xiàn)在皇帝哪怕改了封禪祭壇名,朝臣們都淡定如初:改,都能改,您高興就好。 而且皇帝如此熱衷于改名,也讓各署衙的工作習(xí)慣,漸漸向中書令王神玉靠攏——提早干活容易白干,還是卡著最后時間點完成工作吧! * 若說皇帝的改名,已經(jīng)讓朝臣們習(xí)以為常。 那么皇后的‘改字’,甚至說是‘新創(chuàng)文字’,則讓朝臣們驚疑。 泰山封禪,如此盛事,自然要刻碑以記。 然而此番所立碑石中,有一塊格外特殊——并非單碑,而是‘雙束碑’。 此碑由兩塊完全相同的長條石合并而成,如雙束并行,故稱為雙束碑。這兩塊碑文記述的正是帝祭天祇、后祭地祇,并列而記。 起先只見雙碑并立,就已經(jīng)讓很多朝臣覺得不太妥當(dāng)尊卑不分,當(dāng)碑文刻成后,便更多驚疑議論—— 皇后在自己的那塊碑文上,竟然用了數(shù)個從前未有的,她自己改的字! 碑文之上,皇后改‘天’字——天下面原本有是個人字,皇后的‘天’字卻多了兩道線,像是……一個穿著裙子的女人。 碑文之上,皇后改‘地’字為‘埊’,即山水土的疊加。 碑文之上,皇后改‘人’字…… 總之,這塊碑文之上,出現(xiàn)了數(shù)個朝臣們從前未見過的字!* * 皇后在刻石碑文上行此事,朝中自又是一番暗流涌動—— 不免有朝臣心中憂慮皇后改字,尤其是改‘天地’二字顯露出的不善野心與權(quán)欲,自然,也有的朝臣不過將其當(dāng)作女子特有的心血來潮特立獨行,只覺得不妥。 但無論是憂心者,還是覺得不妥者,都是私下議論,皆未再上奏疏開諫。 畢竟,說到底也只是一塊石碑上的改字罷了。 除了這塊碑文,這大唐的天和地,依舊是原本的寫法。 既如此,石碑已立,且是代表帝后的雙束碑,朝臣們難道還真能頭鐵上諫,讓二圣把碑推了重立? 真要這般頭鐵,碑文沒不沒不知道,人肯定得沒。 不得不說,過去十來年,二圣動輒將人發(fā)配描邊的行為,還是起到了極大震懾作用。 尤其是皇后,可是連自己同父的親兄弟,同胞姊妹一家子,都發(fā)落走了。那真是一點不含糊。甚至這回皇帝大赦天下,皇后還不忘周到提醒刑部一句,賀蘭敏之‘罪在不赦,遇赦不還’,別搞錯了。 以至于朝臣們想在皇后跟前頭鐵,都得著實掂量掂量,敢不敢承擔(dān)一家子邊境游(單程無反票)的后果。 * 雙束碑刻好之時,姜沃就去留了一塊拓片。 她知道,媚娘并不是許多朝臣以為的‘特立獨行心血來潮’。 此時的媚娘,或許還未有登基為帝的確切心思。但她既在其位,掌其權(quán),她就不愿低人一等,不愿被朝臣以‘禮法’限制。 朝臣們用‘禮法舊典’的書冊來攻訐,媚娘索性連記載書冊的字都改掉! 這‘天地’二字,自古以來,隨著朝代更迭,寫法曾數(shù)次改變,為何到她這里,不能再變一變? 而媚娘在得知姜沃留了拓本后,還對她道:“你若要留這些新字為念,我與你手寫一份就是了,還去弄什么拓本?” 媚娘知姜沃一貫有收集各種手稿筆墨的習(xí)慣。 姜沃聽媚娘如此說,就來至桌前親手磨墨,然后取了一支新筆,燎過筆尖兒后飽蘸墨汁,遞給媚娘—— “拓片和親筆,我都要?!?/br> 媚娘莞爾,亦來至桌前,揮筆寫就帶著新‘天地’二字的碑文。 ** 姜沃是從曜初口中,聽到了媚娘與太子的對話。 曜初已先問過母后,此事不用瞞著姨母。 她還聽母后微嘆一番:“你姨母這個性子是改不了了——這種奏疏,門下省都未封駁,她這個尚書右仆射倒是直接令禮部撤了回去,若是有御史抓住這點不放,只怕要參她一個‘逾職’?!?/br> 其實呈上來,媚娘來處置此事也可。 而這也是曜初第一次切膚感受到,母后與姨母在朝堂上,哪怕決斷政事,也是……與別人都不一樣的。 她是打小就見到姨母為官,年少時從未覺得此事有什么異常。 就像日升月落一樣自然。 直到她漸漸長大,親眼看到了許多事,也聽到了許多貞觀年間、永徽年間舊事。 原來姨母曾經(jīng)也是,只能呆在太史局不能上朝的女官啊。 * 這幾日,曜初總是想起幼時姨母給她講的諸多故事。 故事的主角,許多都是異鄉(xiāng)人。不然便是《西域記》那般,玄奘法師孤身一人西行而去的漫長旅程。 曜初知道姨母是生于長安,長于宮廷。京城就是她的故鄉(xiāng)。 那么姨母故事里那么多異鄉(xiāng)人……大概就是為著,姨母在這朝堂之上,從來就是‘異鄉(xiāng)人’吧。 于是這一日,曜初說過‘母后與太子哥哥的對談’后,并未離開,而是如幼時般,仰面牽袖相問:“姨母,你是不是覺得很孤獨?” 姜沃不意曜初忽有此問。 她原是想笑著回答曜初,她不孤獨啊,她有持之以恒的堅念,有心中相隨的君王,有一直愛護自己的師父長輩,有曜初等許多優(yōu)秀的晚輩,有不少志同道合齊心為大唐的朋友同僚,有…… 可開口的瞬間,不知怎的,姜沃忽的落淚如雨。 到底,還是孤獨的吧。 前世病榻之上,她曾看過許多《臨終詩》,記得最清楚的當(dāng)屬唐寅所作之詩:“生在陽間有散場,死歸地府又何妨。陽間地府俱相似,只當(dāng)漂流在異鄉(xiāng)?!? 她終究是這天地之間的異鄉(xiāng)人。 曜初從未見過姨母落淚,遑論淚落如雨。以至于她整個人都驚怔住了,半晌才有點手忙腳亂地解下自己的帕子,抬手想去替姨母擦拭眼淚。 姜沃是倏爾動緒落淚,很快止住。 她接過曜初手里帕子時, 神色已經(jīng)恢復(fù)了往日,聲音柔和的宛如天邊一朵蓬松的云:“安安問出這句話,姨母忽然就覺得,不那么孤獨了。” 她望著眼前的大唐公主:“曜初,長大了?!?/br> 若還是過去的孩子,姜沃是不會在她面前落淚的。 曜初聞言認真點頭:“姨母,我長大了。若姨母再有煩難事,要告訴我?!?/br> 姜沃含笑:“好?!?/br> ** 姜沃是從曜初處聽聞媚娘與太子的對話。 李勣大將軍則是時隔幾日后,從太子口中聽到的——太子并未把這當(dāng)成一件正經(jīng)事來請教,還是說起【雙束碑】時,太子才隨口提及。 李勣聞言,不由注目太子。 他很想從太子身上,找到先帝的影子,亦或是找到當(dāng)今的影子。 李勣已然教導(dǎo)太子一年,以他為官數(shù)十載的閱歷,自然看得出:太子自有其長處,那便是仁孝端和、克己復(fù)禮。 如果他是一個世家出身的臣子,有這樣的君王,他一定會松口氣,就像……曾經(jīng)晉王被先帝立為太子后,許多朝臣們都歡喜鼓舞。 畢竟當(dāng)年晉王脾性出了名的柔和仁善,他們都以為晉王登基后,絕不會干出先帝那樣強行重修《氏族志》,以武力鎮(zhèn)壓,屢屢打世家臉的行為。 當(dāng)今登基后,倒是真沒重修《氏族志》,直接改《姓氏錄》了,削起世家來,照樣是刀刀見血。 李勣至今想起《姓氏錄》還不禁一笑,原來陛下愛改名的性子,從那時就有了苗頭。 在李勣眼里,當(dāng)今是個外柔內(nèi)剛,不,是內(nèi)‘獨斷明厲’的性情。 皇帝登基以來,朝堂之上從官名到官制改了許多,用他自己的話說‘朝代更迭,制典自該世代沿革?!?/br> 而最能體現(xiàn)皇帝性情的……李勣想起了這次封禪事。 此番封禪泰山,最終定下的規(guī)制,與舊典古籍中不同者多的簡直數(shù)不過來。 于是在欽定禮儀的過程中,世家名門們曾經(jīng)聯(lián)合上諫了一回道:“遍搜載籍,未有古例。若依此而行,只怕后世非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