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強國,向秦始皇直播四大發(fā)明 第60節(jié)
【于是,在全國范圍內(nèi),首都又成了更大的樣板。】 幾張陳舊的手稿出現(xiàn)在天幕上。 手稿里這樣寫著: 1949年,首都市小麥不到百萬畝,畝產(chǎn)只有62斤;1962年,首都市小麥畝產(chǎn)124斤;1965年,首都市小麥畝產(chǎn)226斤,百萬畝水澆地實現(xiàn)小麥畝產(chǎn)300斤目標……1 從畝產(chǎn)62斤到124斤,用了13年,而從124斤到226斤,僅僅用了3年! 畝產(chǎn)300斤也成為了報紙的頭條,飛向了祖國各地。 “我們也要去向首都取經(jīng),看看他們是怎么做到的。”不少地方政府和農(nóng)人們都心動了,紛紛啟程前往首都。 “這個法子好!”劉徹拍手叫好,興奮的記下來。 他打算等那趙過來了長安,就給他在長安周邊分個幾百畝地當成試驗田。 若是長安的經(jīng)驗成功了之后,再推向天下。 而在匆忙趕路的趙過,心里也在想這件事情,到時候可以先找陛下要塊地來試驗一下自己的代田法,然后他經(jīng)過仙畫啟迪后,最近這段時間又有了很多的新的想法,也都可以試一試。 哎,若是陛下能夠像后世那樣全力支持農(nóng)學就好了。 不得不說,這一刻,他和他的新直屬上司想到了一起。 而他的新直屬上司興奮過后,發(fā)現(xiàn)自己又陷入到了新的困境。 造火藥、造紙、造雕版、造農(nóng)具、造水車和磨坊、造試驗田……這些事情接踵而至,而且劉徹可以預料,仙畫若是再放個幾期,要做的事情肯定更多。 他的人手快要不夠用了! 【當然,小麥的增產(chǎn),也離不開優(yōu)秀的種子?!?/br> 【這就是鼎鼎大名的雜交小麥小偃6號?!?/br> 一顆小麥的種子被珍之重之的包裹在水晶亞力克中,看上去神圣無比。 【小僵6號是李振聲院士的研究成果。有個說法是南袁北李,如果是雜交水稻的代表人物是袁老,那雜交小麥的代表人物就是李老。】 李世民聽到這里精神一振,此人也姓李,和朕同宗??! 咱們老李家果然是人才輩出。 讓朕來看看,你又要來介紹哪一位讓朕得不到的人才,哼! 【李老的人生也蠻傳奇的。當時他高中輟學,不知道要干點什么才好,結果在街上的時候就看到山東農(nóng)學院的招生簡章,說可以免費提供食宿。他一想這可以啊,那就去考考唄。沒想到,還真被他給考上了!畢業(yè)后他被分配到首都去研究牧草,并不是一開始就研究小麥的。幾年后,他又被調到了陜西的西北農(nóng)業(yè)生物研究所,正巧剛調過去就遇到了當?shù)氐男←溕鹆舜笠?guī)模流行性疾病。這個病對小麥的生產(chǎn)有著毀滅性的影響,大流行時期甚至可以導致小麥絕收?!?/br> “怎么了?這段時間見你們這么匆忙?”青年李振聲問行色匆匆的同事。 “哎,別提了,有老鄉(xiāng)的小麥起銹病了,我們這段時間都在田里面查看情況呢。” “我也和你們?nèi)タ纯?,我農(nóng)學院時候可是研究小麥的?!?/br> 行。 到了田間,大片的麥子正是剛出完苗的時候,原本它們應該茁壯成長,但是現(xiàn)在那青翠的葉片上卻出現(xiàn)了一大片一大片的黃色斑塊,就像是生了銹一樣。 “是條銹病?!鼻嗄昀钫衤曇谎劬驼J出來了。 “可不是嗎?而且現(xiàn)在情況已經(jīng)嚴重了,恐怕用藥也很難控制得住了。今年的收成,難咯!”他的同事愁眉苦臉,抱著頭蹲在田埂上, 你說,這天底下要是有一種完全不怕條銹病的小麥品種就好了。哎!” 這句話說到了 青年李振聲的心里。 回到自己的實驗室里,他看著顯微鏡下面自己正在研究的牧草基因,心里忽然生出了一個大膽的想法。 董仲舒對這些農(nóng)學的東西不太感興趣,但是他依然看得很認真,并且試圖從這里面找出些后世教育的蛛絲馬跡。 這是他感興趣的地方。 他已經(jīng)隱隱的看出來了,后世的教育更注重“實用技術”,而且往往一門技術被研究得很深入。 董仲舒對此一開始是抗拒的。 但是當他看到這些讀過書的,接受過現(xiàn)代教育的人在后續(xù)發(fā)揮出了這么大的效果,他們研究出來的種子增產(chǎn)動輒都是以億為單位之后,他動搖了。 誰能說這些人不是大賢呢? 此時,他看到青年李振聲在街上收到一個傳單,上面寫著歡迎報考農(nóng)學院,食宿全包,既能上大學,又能有飯吃”之后,更是深受震撼。 后世對于推廣教化還真是不遺余力! 他曾經(jīng)見過有學子天資聰穎但因為家貧最終放棄學業(yè),若是大漢的太學和各路言學也可以提供食宿,那必定也能培育出更多的人才。 君子恥于談錢。 但此刻的董仲舒,卻無比清楚的意識到了錢的重要性。 【李老是經(jīng)歷過42年山東大旱的人,明白絕收對農(nóng)民意味著什么。他又是研究牧草的嘛,于是心里就生出了一個念頭,可不可以將一些牧草的里的抗病基因引入到小麥里,培育出一種新的不怕病害的雜交小麥? 】 【這個想法是極其大膽的。水稻的雜交只是引入了不同品種,但大家還都是水稻,但小麥和牧草雖然帶有那么一點點的親戚關系,但實際上算是不同的物種了。小麥和牧草雜交得到的新品種,約等于馬和驢□□后生出了騾子?!?/br> 【還真讓李老成功了!】 【當然,過程肯定沒有up主現(xiàn)在說的那么輕松,在研究了整整20年之后,李老拿出了小偃6號,這個品種不僅產(chǎn)量高而且抗病能力強,據(jù)說做出來的面食也很勁道。80年代的時候,小便6號按照每年一千萬畝的面積進行推廣,到了80年代末,它就已經(jīng)累計為我國增產(chǎn)60億斤!甚至一度超過了水稻的產(chǎn)量。】 一群農(nóng)民蹲在田埂上,吧吧的抽著煙斗,對前來講解推廣小偃系列種子的李振聲和 農(nóng)科所研究人員投去了懷疑的眼神。 “你說你這種子,是麥子和野草雜交,能行嗎?” “就是,這聽上去就不靠譜?!?/br> 李振聲絲毫不氣餒:你們想啊,這麥子種了這么多年,精心打理,卻還是經(jīng)常這病那病的,反倒是田里的野草不打理還能長得那么茂密。這說明了什么?說明他們基因里的抗病性強啊。我們這小偃6號就是這個道理?!?/br> 在經(jīng)過農(nóng)業(yè)研究人員的百般推廣下,小便6號終于被一批膽子大愿意嘗試的農(nóng)民們種到了土里。 到了小麥收獲的季節(jié),他們也得到了豐厚的回報。 “708斤!” 畝產(chǎn)的數(shù)字出來后,農(nóng)民們笑得眼睛都瞇成了一條縫,嘴巴都合不攏了,伸出了大拇指:“要吃面,種小偃!” “嘖嘖,”有農(nóng)人瞠目結舌,“這讀書人的腦袋瓜就是靈活。他是怎么想到要把牧草和麥子弄到一起的?” 這完全就是八竿子打不到一塊去的兩種東西?。?/br> 之前對漢武帝解釋過牧草的不同的衛(wèi)青,也在心里嘖嘖稱奇,原來牧草還能這樣用! 神奇。 “看來,還真是要有專門研究草的人啊?!眲匦Φ?,“不過,這馬和驢能生出騾子?” 衛(wèi)青:“……這……微臣就不得而知了?!?/br> 不過他想了想自己養(yǎng)過的那些馬和見過的那些驢,長得好像是有那么一點點的相同,或許,還真的能行? 先記下。劉徹秉承著仙畫說的就是好的理念,先讓筆吏記下,打算到時候找馬丞來問一問。 【李老后來還研究出了更多的優(yōu)良小麥品種,同時還在黃準海地區(qū)治理中低產(chǎn)的耕地。】 【大家還記得之前說過的漂亮國人布朗發(fā)表的那篇文章嗎?《誰來養(yǎng)活中國》。布朗的這篇文章真的是刺痛了我們這些農(nóng)學家先輩們的心。不僅是研究水稻的黃老袁老他們記著,研究小麥的李老也記著呢。2005年,在海南博鰲的亞洲論壇上,李老作為代表發(fā)言,將他收集了15年的數(shù)據(jù)都甩了出來?!?/br> 精神矍鑠的老者站在會場的講臺上,對與會的每一個人鏗鏘有力的說道: “我們認為應該將這些真實情況告訴世界,中國人能養(yǎng)活自己。現(xiàn)在如 此,將來我們憑著中國正確的政策和科技、經(jīng)濟的發(fā)展,也必然能夠自己養(yǎng)活自己!”2 【李老現(xiàn)在90多歲了,身體還很健朗,據(jù)說還經(jīng)常出現(xiàn)在育種中心的田間地頭?!?/br> “乖乖,這些人果然是神仙降世吧,一個個都活到了90多?!庇腥烁袊@。 “說不定是神仙見他們功勞大,所以照拂他們呢?!?/br> 也不怪古人大驚小怪,在古代的時候,活到90歲的老人實屬稀罕。普通人能活到四十歲往上就已經(jīng)是很不錯了。 所以才有這么多的皇帝想要尋仙問藥,祈望長生。 贏政就在心里琢磨,這位李老和之前的袁口口同點就是下地干活,很勤勞。難道要下地干活才能活得那么久?但他見過下地的農(nóng)人,他們的壽命遠沒有士卿來得久遠。 難道,真是的因為大功德? 贏政在迷茫中,不知不覺的走上了另外一條求長生的路。 【除了這位李老之外,還有另外一個李老,那就是研究玉米的李競雄院士?!?/br> 【世界上最重要的三大主糧,小麥、水稻、玉米。只有水稻是我們國家原產(chǎn)的,小麥是由西亞傳入的,玉米的傳入時間最晚,是在明朝嘉靖年間?!?/br> 和小麥以及水稻不同,成片的玉米田給人的感覺很有氣勢,因為它們比人還高,密密麻麻的種在-起的時候,碩果累累的感覺撲面而來。 一根根成熟后的金色玉米被收割下來,然后成串的被掛在屋檐下和房梁上。 高高的玉米桿則被拖去了柴火房,充當生火的柴禾和牲畜的口糧。 “此為何物?”走過很多地方來收集不同農(nóng)作物的賈思勰面帶疑惑。 長成這個樣子的他從來沒見過。 但是看這長勢就知道這肯定是好東西,沉甸甸的,顆粒也大,肯定容易飽腹。 而明朝的某位大戶家主忽然想起來:這和咱們花園里種著的珍珠粟是不是有點像??? 這珍珠粟是某位南方的海商送來的禮物,說是中原大地上沒有的,雖然長得不是很好看,但重在稀罕,所以他非常鄭重的讓園丁把它種在了花園里。 沒想到,居然是可以吃的糧食? 【這個還是和之前說過的歐洲大航海時代有關系。哥倫布的船隊發(fā)現(xiàn)了美洲新大陸,然后將美洲的玉米帶回了歐洲。大概五十多年后,玉米就從歐洲來到了大明。但是那會兒還只是個稀罕物,還叫做“珍珠粟”和“番麥”,并沒怎么傳播開,李時珍在《本草綱目》里面寫“種者亦罕”。一直到了清朝中期,進入到華夏兩百多年之后,玉米才有了爆發(fā)式的增長?!?/br> 【那時候人口出現(xiàn)了爆發(fā)性增長,于是朝廷引導百姓向山區(qū)開墾,而水稻和麥子這樣的農(nóng)作物都不是很適合山區(qū)的地貌,對水源的要求也比較高。于是,有三種來自于美洲的農(nóng)作物大放異彩——玉米、番薯和土豆!】 三種不同的植物出現(xiàn)在天幕上。 大部分的古人們一臉茫然,確定這三種農(nóng)作物的確都是自己沒見過的。 【為什么是玉米呢?因為它有個很大的優(yōu)勢,就是好養(yǎng)活,適應能力非常強,不怎么挑地,而且也不怕干旱,基本上可以說見土就長,即使是在山地里,撤把種子也能長。要知道,咱們國家除了幾大平原之外,山地和丘陵占了43%的面積,可想而知,玉米有多重要!】 鏡頭掠過一片山地。 這是華夏最貧瘠的地方,因為地形和土壤的原因,很少能有大片的田地用于栽種。 而在一個才只有幾分地大小的山坳里,高高的玉米桿依然直立著,帶著勃勃的生機。那玉米棒子長得十分茁壯。 即使是不會種地的人,也都知道,像這樣山坳里狹小的地是沒有辦法種水稻和麥子的。這也是為什么居住在深山里的人往往過得很貧窮的原因之一。 因為根本沒有一塊好地來給他們種糧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