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7
先叫了“表姑娘”,下頭人的一舉一動,都是跟隨著上頭的意思,想是老太太那頭已經(jīng)認(rèn)下她們了。 到了靜嵐院,見過老太太,老太太先問了楊家之事,知楊熙姐弟父母雙亡,祖父母俱去,竟是哭了一場。 老太太嫁過來時,楊熙祖母尚未出閣,這姑嫂雖是隔房的,但在一個府里,又是內(nèi)院之人,相處過幾年,也有些感情。況且人年齡大了,最聽不得誰家認(rèn)識的老伙伴去世,楊熙祖母又是老太太堂妹,還小她幾歲呢,竟然先去了。 哪怕隔得再遠(yuǎn),這人都去了,活著的人能想起來的,便只有年輕時的好處了。 老太太這一哭,楊熙姐弟也忍不住,俱都哭了起來。楊凌年幼,初時也哭過幾場,后來姐弟倆處境艱難,他不想給jiejie添麻煩,才逐漸懂事起來。 楊熙則不同,一場場的喪事,楊氏族人的逼迫,使得她心力交瘁,又要守著弟弟,又要找出路,她幾乎沒有時間傷心,直到現(xiàn)在在老太太面前,才終于放下所有的戒備,露出了那顆雖年輕稚嫩,卻早已布滿傷痕的心。 老的小的這一哭,可嚇壞了靜嵐院里伺候的人,梁嬤嬤和幾個大丫鬟都上來勸,好在楊熙也知事,只哭了一會兒便收斂了,也幫著一起勸老太太,老太太這才止住。 認(rèn)真算起來,楊熙真正的舅祖母并非老太太。 楊熙祖母原是二房的,后來分了出去,祖母的親兄弟去了南邊做官,說是前幾年還傳回來消息,說二房的老爺,也就是楊熙的舅祖父,在南邊去了,后來的子子孫孫俱都留在南邊,未曾回過京城,更不知有楊熙姐弟二人。 這便是說,此番投親,原本與成國公府并無太大干系,楊熙要找也是該去南邊找的。 端的是老太太心善,不忍姐弟二人再往南邊奔波,兩個孩子能上京城來,已是氣運極佳了,再去南邊,怕是真的就有去無回了。 老太太做主,將楊熙姐弟留下,連帶跟著的丫鬟小廝也都留下。她老人家發(fā)了話,府里其他人也不敢不從,橫豎就是兩個孩子罷了,堂堂的國公府還養(yǎng)得起。 就這樣,楊熙和楊凌,在成國公府里住了下來,這一住,就是四年。 三年前,老太太因病去世,府里閉門守孝,直至今年二月除服。 * 楊熙回到玉蘭軒,吩咐素月等人午膳時叫她,便自去內(nèi)間小憩。大安寺之行已定,她也稍微放下心來,可以好生歇息了。 素月得了命令,守在外間炕上做針線,綠蠟跟著姑娘回來后,又不知跑到哪里去了,院里的其他丫頭們,或是各自干著活兒,或是在屋里磨牙。 唯獨紫玉不肯走,硬是擠到素月身邊看著她繡花樣子。 素月也不去管她,紫玉雖然嘴上潑辣些,年歲也小,但做起活來,比綠蠟不知強到哪里去了。 是以在玉蘭軒,素月跟她關(guān)系還不錯。 一覺睡到午時,楊熙醒來后,總算先前那沒了頭重腳輕的感覺,身上的疲乏也好了些,正巧兒素月去大廚房也回來了。 見姑娘起來了,素月放下食盒,上來服侍楊熙更衣:“我估摸著姑娘也該醒了,就先去拿了飯食,姑娘洗漱一下,正好用飯?!?/br> 紫玉把飯菜一一拿出來,擺在外間的炕桌上。 飯食是府里的份例菜,孝期里吃的都是素的,出孝之后,便是三葷兩素。可大廚房離得遠(yuǎn),如今又是早春時節(jié),天兒還是涼的,剛做好的飯菜拿過來也半冷不熱的,楊熙看了一眼,膩膩的油花兒浮在菜湯之上,頓時就沒了胃口。 素月嘆了口氣,勸道:“姑娘好歹用些,若是不用,您這身子骨,哪里受得了?!?/br> 姑娘正是長身體的時候,卻一年比一年更瘦,去年的衣裳,今年穿著都松了兩指。 楊熙也知道自己的身體,守孝時沒法子,這出了孝,再如何也要把身子補起來的,好賴還是用了不少進(jìn)去,素月這才放下心來。 “姑娘,大安寺那事兒,如何了?”不只是楊熙惦記,素月近來也跟姑娘一樣,最是記掛這事兒。 楊熙點點頭:“太太允了。” 去大安寺,一則是為了做老太太的法會。二則,則是楊熙自己的私心了。 自來了京城以后,吃住都在國公府里,楊熙便再沒機(jī)會為祖父母,父母祭奠過。老太太在時,楊熙不能讓老太太跟著傷心受累,老太太去了,太太在后院的威名更甚,楊熙不敢用這事兒去試探太太對她的耐心,便一直擱置下來了。 在內(nèi)院,楊熙若是敢燒紙焚香,只怕還沒點燃,就有人報到太太那兒去,興許還要添油加醋的說一番。 按理來說,為人子女的要盡孝,太太雖不好阻攔,但心下如何想,就不得而知了。 楊熙見識過太太的手段,斷不愿在這上面糾纏,一個不好,楊凌都要跟著受累。 每年忌日,她也就是茹素一日,念些經(jīng)文罷了。 如今有了老太太的法會,楊熙知道這也許是唯一一次為家人盡孝的時候了,因此,從年前聽府里的老嬤嬤們說起時,便留了心,抄起了經(jīng)文。 后來抄的多了,沈瑩來找她時,便給她看了去,她想著出門,也對大安寺法會上了心,這才有了今日太太的應(yīng)允。若是沒有沈瑩這一出,太太是不會帶兩個姑娘去大安寺的,頂多也就是國公爺帶著兩位少爺去。 楊熙前些日子煩心的也是這事,眼見日子要到了,府里卻沒一點兒動靜,連沈瑩也忘了,昨日去水仙閣探病時,她找機(jī)會提了一句,沈瑩這才想起。 好在這事兒定了下來,否則,不知還要費多少心力,才能達(dá)成所愿。 翌日,德馨院來了人,是張氏身邊得力的大丫鬟靈芝,說錦繡坊送來了一批新料子,太太叫兩個姑娘去挑料子。 楊熙問了沈瑩,得知她已經(jīng)先去了,便不再耽擱,跟著靈芝去了。 德馨院的正堂里果然擺著不少料子,沈瑩正跟太太說著話。楊熙進(jìn)去,先行了禮,張氏道:“熙兒來了,快來看看,這些都是南邊的新樣式,喜歡什么只管挑。” 姑娘的份例是每月二兩月銀,一季四身衣裳,衣裳是針線房做的,倘是老太太或太太賞了料子,便是各自房里的丫鬟們做。 楊熙和沈瑩走得一樣的例,每回有了好料子,也是跟著一塊兒拿的。說句良心話,這些面兒上看得著的事兒,張氏真是沒虧待她和弟弟,便是以前在自家,這么些個好東西,也是有錢都買不到的。 遠(yuǎn)的不說,單是老太太在世時賜的那些衣裳首飾,也沒哪件是尋常官宦人家用得起的。 楊熙記得這些恩情,老太太在時,便一心一意的伺候老太太。老太太去了,便處處以沈瑩為先,事事按太太的心意行事,便是有些自個兒的小心思,也不會妨礙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