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378
下午三點(diǎn)多鐘,宋依依想著去買些狗不理包子,給師父帶回去,明天早上用蒸鍋熱熱,就可以配著白粥,當(dāng)早飯吃。 莊墨象開著車,直接到了山東路上的狗不理包子老店。 即使不是飯點(diǎn),這里的食客也不少,聽著說話的口音,有不少是外地人。 宋依依點(diǎn)了需要打包的豬rou包、三鮮包、rou皮包,和莊墨象坐在大堂等位的椅子上。 排在他們前面的,是一對笑容滿面的老夫妻。 老人非常開朗,主動與莊墨象和宋依依,這倆年輕人,攀談著。 他說,自己在津市南開上的大學(xué),后來就回了大西北的家鄉(xiāng)。如今,他年滿六十歲,光榮地退了休。他老伴早他三年退的休。 這次,他們故地重游,先去看了夫妻二人曾經(jīng),共同的大學(xué)校園,然后來狗不理吃包子。 等到明天,就去看海、看曲藝表演,然后吃八大碗 宋依依不知為何,這一世特別喜歡聽,有經(jīng)歷的老人家,講他們年輕時的美好時光!喜歡看他們老當(dāng)益壯,仍舊樂觀向上的樣子! 可能因為上一世,無論是父母,還是她自己,都沒有平安終老吧。 老人的老伴,本來想著制止老伴,因為故地重游,一直興奮的言行。畢竟現(xiàn)在的年輕人,都不喜歡聽老年人嘮叨。 但沒想到,眼前的男青年雖然沒有說話,但面上卻沒有不耐,而女青年則是滿眼的興致,不時地接上一二句,竟然是一老一少的陌生人,相談甚歡。 老人非常高興,給宋依依講起了,狗不理包子名字的由來:“在清咸豐年間,冀省武清縣楊村,也就是現(xiàn)在的津市武清區(qū),有個年輕人,名叫高貴友?!?/br> “因其父四十得子,為求平安養(yǎng)子,故取乳名狗子,期望他能像小狗一樣好養(yǎng)活?!?/br> “三年滿師后,高貴友已經(jīng)精通了做包子的各種手藝,就自己開辦了,一家專營包子的小吃鋪德聚號?!?/br> “他手藝好,做事又十分認(rèn)真,從不摻假。制作的包子口感柔軟,鮮香不膩,形似菊花,色香味形俱全,引得十里百里的人都來吃包子,生意十分興隆,名聲很快就響了起來?!?/br> “由于來吃他包子的人越來越多,高貴友忙得顧不上跟顧客說話,這樣一來,吃包子的人都戲稱他狗子賣包子,不理人。” “久而久之,人們喊順了嘴,都叫他狗不理,把他所經(jīng)營的包子,稱作狗不理包子!” 講完了故事,這對老夫妻也排到了位置,臨去飯桌前,老人還熱情地說道:“你們倆以后要是有時間,我建議你們?nèi)ャy市看一看?!?/br> “那里是塞上江南,可以看到大漠風(fēng)光、滔滔黃河,還有歷史古城、賀蘭山和沙湖,很美的!” 宋依依站起身,笑盈盈地向老人家道謝。 隨后,服務(wù)員送來了他們要帶走的包子。 莊墨象把打包好的包子,放在車子的后部,宋依依仍坐在副駕駛的位子上,開車前往位于北馬路的紅旗飯莊。 從山東路到北馬路,是要經(jīng)過鼓樓的。雖然作為津衛(wèi)標(biāo)志的鼓樓,在五二年因貫穿道路,被拆除二零零零年得以重建,但地名還是保留了下來。 鼓樓位于津市的市中心,平日里是車水馬龍,人來人往。 今天,這里的交通卻有些堵塞。 宋依依探出精神力,在鼓樓原址的地方,也就是大路中央,立上了牌子,有一群人正在進(jìn)行采訪拍照呢。 車輛從兩邊通過,自然要慢許多。 原來,津市日報社為了迎接,即將召開的全國科學(xué)大會,準(zhǔn)備做一專版,報道津市科學(xué)技術(shù)發(fā)展現(xiàn)狀,以及這方面的杰出人才。 整版報道中,不光有文字?jǐn)⑹觯€有相關(guān)的圖片。其中有一張,就是這些杰出人才,在津市市中心的合影。 經(jīng)過的行人,多會放慢腳步,弄清情況。但卻沒有駐足旁觀的,他們或熱情地打聲招呼,或非常羨慕地多看兩眼 車子過了這個地方,很快就開到了紅旗飯莊。 并不算太餓的兩人,沒有去包房,而在一樓散臺找了座位,直接坐下來。 來紅旗飯莊,宋依依主要想品嘗的,就是罾蹦鯉魚,它是老津市人心目中,再經(jīng)典不過的傳統(tǒng)津市名肴! 罾蹦鯉魚是津市海河鯉魚的,一種帶鱗吃法。 服務(wù)員端上這道菜,鯉魚炸成的,魚形仿佛在罾中蹦躍。上桌后,服務(wù)員趁熱澆汁,熱魚吸收熱汁,嗞嗞聲不斷。 宋依依迫不及待地,夾了一口魚rou,鱗骨酥脆、味道甜酸適宜! 吃的正歡,飯莊里呼啦啦地進(jìn)來幾人,正是剛才在鼓樓那里拍照的,津市日報的工作人員。 其中,一名挎著照相機(jī)的年輕人說道:“可算是完成了今天的任務(wù)!還真得感謝,那些人和他們的單位,都能配合我們,齊齊在今天下午,暫停了手中的工作?!?/br> “那三個采景地,可是折騰得我們夠嗆!我現(xiàn)在是餓得前心貼后心了!” 另一名二十多歲的女青年,一指離著宋依依那桌不遠(yuǎn)的空桌:“我們就坐那吧,吃完趕緊回報社去,把收尾工作做了。” 四個人一坐下,就招呼服務(wù)員點(diǎn)菜,另一名同樣二十多歲的女青年,嘴里還貧著:“我現(xiàn)在饑寒交迫著呢,來盤篤面筋救急!” 其他三人七嘴八舌地,點(diǎn)了清炒蝦仁、八珍豆腐、玉兔燒rou,催著服務(wù)員快些,把他們的午飯,踏風(fēng)火輪送來。 宋依依聽著津味十足的話兒,不禁莞爾,這可真是哏兒都,就是這四名津市年輕人的普通對話,都讓人引俊不禁! 宋依依背對著,這四人坐著。 這四人因為又餓又累,哪里會注意到,周圍坐著的都是些什么的人!上來飯菜后,就不顧什么形象,狼吞虎咽地吃著。 第四百二十六章 爭取權(quán)益 就在這四人終于填飽了肚子,也坐在椅子上緩過來一口氣時,從飯莊門口,一前一后,走進(jìn)二人。 其中的女孩,就停在宋依依所在桌子的旁邊,叫道:“堂姐!” 走在這女孩前面的中年女人笑道:“可算找到你們了!” “我就覺得,你們按工作安排,應(yīng)該在鼓樓這地兒嘛。來了一看空無一人,呀!當(dāng)時我以為你們完工回社里了呢!” 四人站了起來,紛紛打招呼:“寧主編!”,“寧大姐!”。 “您怎么親自來了?” 寧主編用手虛指了下問話的人:“還不是看你們辛苦你家里的親戚打電話來,一個姑娘家,拿著一堆行李,讓她堂姐去火車站接她?!?/br> “我一想,小肖在外面忙活著呢,我就去一趟吧?!?/br> “從火車站出來,離鼓樓這么近,就順道過來看看,正好告訴你一聲。” 剛才為了方便吃飯,改為脖子上掛著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