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81
自前朝瓦崩,便與眾前朝王公貴族一道發(fā)配嶺南,據(jù)說早在十多年前就已饑寒而亡。 今日怎有斜刺里冒出個瓊月公主呢? “夫君,萬勿要聽信讒言,你忘了大將軍如何待你,狗皇帝如何待忠臣良將,如何待萬千子民的么?忘了如何謀害我那已歸順降服的父皇的么?”玉鶯見王衛(wèi)忠心志不堅,厲聲勸阻道。 王衛(wèi)忠回瞥一眼玉鶯,稍稍提了提手中利劍,仍佇立不前,心中似有揪斗。 “你隨高翔掃蕩西戎,功勛卓著,可到頭來呢?不過是一個秩俸千石的復土將軍。嚴守義只不過在戰(zhàn)場上負了點小傷,便被封為前將軍,秩俸千五百石。論戰(zhàn)功,他不如夫君。輪封賞,他遠在你之上。你敬重如父的大將軍,可有為你在狗皇帝面前據(jù)理力爭過一言?”玉鶯雙目燃火,死死盯著高翔道。 “未有。”王衛(wèi)忠音如細紋。 “朝廷爭斗險惡,高翔在筵席上被馬德庸譏諷刁難,你憤而為其不值,出口冒犯了狗皇帝。他只眼睜睜地看著板子落在你腚上,可有為你說過情,哪怕是一句?”玉鶯轉而沖王衛(wèi)忠怒喊道。 “未有?!蓖跣l(wèi)忠的話音比先前響了些,可仍是軟綿無力。 “你視他如父,他卻絲毫未真心以待。這樣冷漠的大將軍,你為何還要一心效忠?”玉鶯揪住王衛(wèi)忠的襟前,使勁搖晃,似要將他搖醒。 王衛(wèi)忠脹紅著臉,雙目視地,未答半句。 “再說那狗皇帝。且不說高翔待你如何,其功績有目共睹,先覆我朝,再平西戎,又拒匈奴,最后仍被狗皇帝牢牢鉗制,甚至不惜以家眷相要挾。這就是萬人敬仰的皇上應有的所作所為嗎?”玉鶯不依不饒,怒責完高翔又訴皇上的不是,企圖在心理上擊垮王衛(wèi)忠,徹底為她效忠賣命。 這哪是為妻之道,分明是挑撥離間。我真是有眼無珠,一次又一次地看錯了身邊人。 “開平六年,臨淮水患,百姓痛不聊生,趙無碌克扣賑災糧餉,皇帝為袒護愛子朝中權勢,視之不理,不聞不問,十數(shù)萬百姓妻離子散,家破人亡。開平二年五郡大蝗,百萬良田付之一炬,數(shù)十萬饑民無以裹腹。若不是陸相大人體恤蒼生,減免賦稅,力籌救災物資,何來今日??赡腔实塾质侨绾螌Υ秊槌⒘⑾虏皇拦椎牧汲假t相呢?太子之位的爭斗波及朝野,愈演愈烈,在朝為官無一人能幸免。再看看兩位□□爭寵之人的真面目,一個橫行霸道,一旦繼承大統(tǒng),來日必是暴君。一個不愛江山只為美人,為了區(qū)區(qū)一個女子,攪得朝野內外雞犬不寧。這場爭斗無休無止,多少權臣成為祭下亡魂,多少百姓受到牽連,多少將士為此犧牲?”玉鶯言辭早早,句句在理,辯無可辯。 可她也是前朝公主,身處宮闈,這些爭權奪勢的事又怎可避免呢,哪一朝不是從血雨腥風中過來的?哪一世不是踏著兄弟叔侄的肩頭成為頂天立地之人? 只有覓得賢君,才是百姓福祉。至于成為賢君前,腳下踏著多少白骨亡魂,手上沾了多少骯臟罪孽,誰還會記得?誰又會在乎呢? 正當我思慮該如何應對,勸說王衛(wèi)忠盡快醒悟。玉鶯又道出了一個天大的秘密,雖已無從考據(jù),但從她憂傷悲戚的神情,以及皇上的一貫作風,恐怕多半確有其事。 前朝覆滅,皇上封前朝皇帝為河東侯。河東據(jù)京都不過百里之遙,明為封侯,實為監(jiān)視,又將其一眾妃子、兒女遠發(fā)嶺南,令其飽受思親之苦,最后落得郁郁寡歡,結郁而亡。 這段結論是我在苦盼高翔西征歸來時,從隨手翻閱的書籍中體會到的。 然而玉鶯的話卻大大出乎我的意料。前朝皇帝并非抑郁而死,而是在其飯菜里長期添毒,慢性中毒致死。抑郁而亡,只是對外說辭罷了。 皇上要親眼看著前朝皇帝死去方能安心,倒也符合他一貫行事作風。可聽到這樣的消息,我仍是心里頭一驚。 或許他本不愿多一條殺伐罪證,奈何年事已高,久染惡疾,為了后世的安寧,不得已而為之。否則他也不會讓前朝皇帝在河東安享了三載晚年。 若說皇上的所作所為令我為之一愣,那玉鶯之后的話更是使我陷入了沉思,久久不能自拔。 前朝霸業(yè),可蓋日月,昔日各地紛爭不息,各路諸侯競相逐鹿中原,欲一統(tǒng)天下。百姓顛沛流離,苦不堪言。亂世持續(xù)了數(shù)百年之久,直到前朝開國君王英姿勃發(fā),以氣吞山河之勢掃蕩六國,稱雄九州,終使久違的祥和在經(jīng)歷了數(shù)百年的動蕩后重臨世間。 然天意難料,甫平諸侯終有一統(tǒng),方是休養(yǎng)生息、劫后重建之時,君王因重疾暴斃,為一手創(chuàng)立的基業(yè)埋下隱患。 前朝開國君王與我朝皇上心有所同,為平息天下紛爭南征北戰(zhàn),膝下甚少。在一片扼腕聲中,前朝二世皇上登上帝位。少年英才,起初雄心壯志,繼承父皇大業(yè)欲大展宏圖??僧吘鼓暧?,無力駕馭身旁一眾開國元勛,終日借酒消愁,不理朝事。亂世方休,正是百廢待興之際,權臣把持朝綱,只為一己私欲,視百姓為螻蟻,惹得萬民怨聲載道,終是忍無可忍,揭竿起義,欲推翻□□。 前二世皇帝有心力挽狂瀾,卻奈何不了身邊權貴,心中有愧于萬民,亦無顏面對死去的父皇,只做了區(qū)區(qū)三年傀儡皇帝,便撒手人寰。 前二世皇帝急崩,眾百官始料未及,在權臣爭權奪勢,各地百姓揭竿起義的風雨之際,前三世皇帝,也正是那位被皇上冊封為河東侯的前朝皇帝,在分崩離析的大廈中登上皇位。 攘外而先安內,平亂而先肅綱。待前朝皇帝肅清朝綱,為時已晚,國庫早年虛耗所剩無幾,忠臣良將被權臣殘害殆盡,各地起義鄉(xiāng)民達百萬眾,多所城池淪陷,京都亦人人自危。且軍中將士多有親戚在義軍中,一邊是報效祖國,一邊又是家人,士氣頹喪,一路敗退。 前朝皇帝見大勢已去,無回天之能,為了蕓蕓眾生,為了百姓不再為戰(zhàn)亂波及,為了得來不易的大一統(tǒng)不再四分五裂,毅然力排眾議,開城投降,降服于我朝。 聽聞玉鶯對前朝皇帝的描述,我猶如吃了一擊悶棍,當即啞然。這些傳聞我幼時在市井也略有耳聞,玉鶯所言非虛。身為我朝的子民,又是大將軍的結發(fā)妻子,我自當效忠朝廷,對前朝□□深惡痛絕。 今日聽玉鶯聲淚俱下道出往事,心境卻不知怎的失了公允,竟同情起河東侯起來。瞧著玉鶯臉上痛苦的神情,我終于明白心中為何有這般感受。我朝與前朝,無非立場有所不同。她是前朝公主,為前朝平反無可厚非,就如同當年爹爹冤死,我豁了命也要替他鳴冤不可。 平心而論,前朝□□因前開國皇帝的急崩埋下隱患,二世皇帝懦弱無能使朝野失控,進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