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92
并且捷報連連,但這些捷報只是送到了皇帝的案頭和兵部手中,他沒有人脈,所以沒人告訴他。 這對母子同樣是皇妃,同樣是皇子,卻過得這般低調,饒是如此,居然還有人成天的想要誣陷他們,若非今天湊巧他想來淑妃宮里坐坐,若非魏堯今日湊巧入宮瞧淑妃,他又豈能在外面聽到他們說的這些真心話。 一直以為淑妃和定王因為裴家的事情,對他多少有些怨言,但今日聽他們私下說話,皇帝感到十分意外,他們不僅不恨他,反而還在心里替他開脫,當年裴家的事情,確實算是誣告,證據(jù)若是想要深究的話,根本站不住腳,可皇帝他偏偏不想深究,直接就下令把裴家定了罪。 沒想到他們不怪他! 還有裴家。最讓皇帝意外的就是裴家,十年的冤獄,十年的苦楚,并沒有將他們那一身忠君傲骨磨平,十年如一日的鐵骨錚錚,縱然深受冤屈,亦不會怨天尤人,在國家有難,皇帝危難之際,還肯盡心盡力,為國出力,這樣的人家,若是再繼續(xù)打壓,那他這個皇帝未免也太沒有心肝了。 而遇到事情,皇帝也會推己及彼,如果當年被冤枉的不是裴家,而是其他人家,又有誰能像裴家一樣,做到這等地步呢。 聽到這里,基本上皇帝想聽的都已經聽到了,接下來都是母子間家常的話。 皇帝如來時那般,悄無聲息的離開了淑妃的院子,并讓大總管親自囑咐淑妃宮里的人不許將今日皇帝聽墻腳的事情告訴淑妃知道。 從淑妃宮里出來之后,一直困擾在皇帝心里的問題,得到了很好的解答。 他先前就在猶豫,裴家在西北戰(zhàn)事中,居功至偉,到底該不該履行承諾,將他們迎回京城封賞,因為之前皇帝擔心,裴家回京是禍患,怕他們不肯原諒,心存怨憤,可是裴家用行動告訴了皇帝,他們一如既往忠君愛國,淑妃和定王無意間也透露出他們內心的真實想法,不管旁人說什么,做什么,總歸比不過自己親耳聽見,親眼瞧見的,淑妃定王心態(tài)平和,善解人意,裴家又毫無芥蒂,為國征戰(zhàn),那皇帝還有什么理由不將他們迎回京城呢? 若是不迎的話,給文武百官怎么看? 當年裴家的事情,朝中本就有不少質疑的聲音,只是一直沒有發(fā)出來,每回邊關戰(zhàn)事戰(zhàn)敗,朝中就有人懷念裴家在時,軍隊的強悍,說也奇怪,這十年來,朝中大臣小臣換了一撥又一撥,可是在打仗的將領里,卻沒有出現(xiàn)過什么特別拔尖的人才,皇帝每每也會反省,會不會就是因為當年他對裴家那等態(tài)度,寒了一眾武將的心,覺得他這個皇帝重文輕武,所以,人們漸漸的偏向了文臣,讀書寫字比打仗斗武容易出頭,就是因為這個觀念,所以才遏制了武將的發(fā)展。 這回裴家又立下汗馬功勞,如果皇帝不管不顧,不聞不問的話,那說不定將來就更加沒有人愿意做保家衛(wèi)國的武將了。 所以裴家的功勞不能埋沒,得賞,得好好的賞。連同那十年,讓他們受的苦都要一并的賞回來。 做好了這個決定以后,皇帝只覺得周身輕松,仿佛背了十年的債馬上就要還清了。 淑妃宮里,魏堯與淑妃對面而坐,目光交流,口中雖說著家常的話,然而魏堯的目光卻始終盯著外面,淑妃自然也知道外面的情況,兩人配合著說話,等到外面聲息全無之后,魏堯才緩緩站起身,走到了門邊,看著廊下已然空空如也的椅子,唇角露出一抹不著痕跡的笑,回首與淑妃對視,母子倆的神情如出一轍。 又過了一個多月,邊關終于迎來了最大的捷報,蕭國的那些游擊軍隊,被打的潰不成軍,蕭國主帥蕭云呼,在一鼓作氣攻下高句國之后,仍野心不死,轉而攻擊大魏邊境,被我大魏雄獅,趕出了大魏,并且我方的臨時副帥勇猛無敵,于亂軍中,取地方主帥首級,蕭國主帥蕭云呼首級被取,蕭國大軍不戰(zhàn)自敗。 皇帝收到捷報以后,便當朝下旨,封賞三軍,并大赦裴家滿門,言其將功補過,特大赦,隨三軍回京接受封賞。 皇帝此言一出,令朝野震驚,那個消失了十年,被皇帝貶至邊關的裴家居然真的要回京了,滿朝文武,喜憂參半,喜的是大魏朝再添幾員猛將,憂的是經歷十年苦寒流放,裴家還是當年那個忠肝義膽的裴家嗎? 第143章 天氣漸漸變得炎熱起來, 但是天氣再熱,也熱不過最近朝中發(fā)生的兩件事情。 第一件是安樂駙馬一躍從禮部的官吏成了吏部尚書,這吏部是六部之首,任職官員無一不是在朝野頗有建樹之人,就連前吏部尚書褚聞杰也是在朝中熬了好多年資歷才做到吏部尚書的, 可這位駙馬爺憑著公主的裙帶關系, 一下子就越過了一切勤懇的官員, 做到了這個高位, 朝野中自然議論聲一片,反對之聲居多。 但不管再怎么反對,誰又能制止皇帝老子偏愛自己的女婿呢,對于這樣一匹輕輕松松殺出來的黑馬, 眾臣心中暗自祈禱, 希望這位新上任的, 年紀很輕的尚書大人,是一個真正有才干之人,可以對得起他神童的名號。 而第二件引起朝臣們熱議的事情就是裴家終于要從邊關回到京城了。比起第一件事帶給人們的不滿, 第二件事倒是可以說是實至名歸的。大魏朝已經好長時間都沒有這么痛快的打過一場勝仗了,而這一切,全都歸功于當年被趕出京城的裴家, 這一次裴家能華麗打個翻身仗,確實不容易,但正因為不容易,所以特別令人敬佩。 大部分的官員都自告奮勇的跟著皇帝來到城門前, 等待著英雄們凱旋而歸的時辰。 云招福就和魏堯一同去了城門,今日是西北征戰(zhàn)將士們凱旋而歸的日子,禮部在半個月前就開始布置,就為了這日皇帝要親自到城門迎接將領們。 云招福和魏堯自然是在最前方站著了,正午的太陽有些晃眼,云招福瞇起了眼睛,魏堯轉過來瞧見了,便抬起手,將自己的袖子擋在云招福的頭上,為她遮陽。 此時的魏堯與幾個月前相比,身份上又有了很大的不同,幾個月前,淑妃回宮,魏堯初初受到皇帝的重用,但那時在大多數(shù)人心里,并不覺得有什么,畢竟魏堯的身份與太子,晉王和寧王相比,在背景上自然差了十萬八千里,包括回宮的淑妃,多數(shù)人也未曾真的看好她,將她歸入了以色侍君的一類妃子里,而魏堯作為淑妃的兒子,更加不會受人敬重。 可現(xiàn)在不同了,當年那個橫掃千軍的裴家就要回來了。他們是打了一場漂亮的翻身仗,堂堂正正讓皇帝親自迎到城門口的回歸了,舉朝矚目。 所以,人群里現(xiàn)在關注度最高的,可能并不是站在隊伍最前列的皇帝陛下,而是這位一年不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