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24
都精心打扮過的,身上的衣服即使不是全新的,也少見補丁。對這個時代的人來說,上趟街是一件隆重的事。 “買票了,買票了,怎么就一個孩子呢,沒大人?。俊币粋€剪著短發(fā)的女人很不耐煩的嚷了一嗓子,并不覺得楊梅是個小孩子而應該有所優(yōu)待。那女人三十來歲的模樣,身上穿的是卡嘰布衣褲,短發(fā)微微有些波浪起伏,發(fā)尾焦黃,似乎是被燙卷過的。 “阿姨,就我一個人,車票錢是多少???”從這個女人的身上,楊梅覺得自己看到了改革開放的影子。 “五分?!钡仁樟藯蠲返腻X,表情仍是不悅,“暈車就把頭伸到窗外去吐,可別吐在車里?!?/br> 人家既然沒提小孩半票的話,應該就是沒有這個優(yōu)惠了,楊梅不得有萬般不舍的掏出從胖子手里賺來的錢中的一角。 對于售票員的態(tài)度楊梅覺得很是反感,但沒一會兒她就不這么認為了。汽車的移動,以及空氣中散發(fā)出來的汽油味道,讓人莫名的不舒服,那是來自身體的本能引發(fā)了心悸氣短,頭暈胸悶。 不僅僅是她,車里大半的人都有這樣的問題,一個個面色蒼白,冷汗淋淋。所幸這輛破車碎掉了很多車窗玻璃,帶著冷意的風從車窗外吹進來,讓人的頭腦還能保持一線清明,不致于嘔吐不止。 這種情況,應該是乘車次數(shù)過少而引發(fā)的,身體不能適應震蕩造成的不適。 一路上,楊梅不得不緊閉著雙眼,軟綿綿的靠在座位上隨著車子的顛簸上下起伏,沿途的風景全部錯過了。 等她從車上下來后,第一時間就是尋了個無人的地方一屁股坐下來,到這時候,整個人仍然感覺像汪洋大海中隨波逐流的一葉扁舟,連地都在搖晃一般。 過了好一會兒,她才能強打精神站了起來。 臨水縣城對楊梅來說并不陌生,可以說,世上沒有那個地方能比得上臨水縣城在楊梅腦海中的記憶。她的童年、少年時期都是在這里渡過的,不過那是九十年代以后的臨水。 這時候的臨水縣城根本就無法與九十年代以后的面貌相提并論,一片片低矮的房屋由狹窄的街道相連,陌生得很。好不容易看到年輕很多的多福橋,楊梅才分辨出縣城的大概方位。 依舊前世的記憶,過了多福橋再往西,就是繁華的和平市場。那里總是人來人往,熱鬧非凡。今天楊梅就是沖著這里來的。 可是等她艱難的跨過多福橋,來到西市,一下傻眼了!除了一片低矮的木板房,那里哪有市場的影子? 滿懷的希望在這一刻遭到了滅頂?shù)拇驌?!激情如火,現(xiàn)實如水,還是一大盆冰涼的水,從頭澆下來,瞬間透心涼,心卻無法飛揚。 我是萌萌的存稿君,親們有沒有點收藏啊,有沒有話要說???主人已經對我的能力表示很不滿了……︶︿︶ 正文 第024章熱心的大嬸 ……這是要鬧哪樣!天,還給不給人留條活路了啊。沒有集市,那她帶來的兩籃子干燒鱔魚段要怎么出手?楊梅已經感到絕望了。 “小姑娘,你怎么一個人在這里?是要找人嗎?”她的失魂落魄終是引起了旁人的注意。 “哦”楊梅一下回過神來,現(xiàn)在還不是怨天由人的時候,“請問紡織廠在哪條街上???” 她想起來了,這時候市場還沒有開始修建,市民的所需都是由國營的各種門市部解決的。 沒辦法賣給菜市場的大媽們,那最有購買潛力的就是紡織廠的女工們。那些女工們拿著不菲的工資,穿著統(tǒng)一的廠服,聽說連肥皂、毛巾都是由廠里統(tǒng)一配發(fā)的。 這是一批高薪人群,在九零年代末下崗潮來臨之前,她們是最讓人眼紅心熱的一群人。 還好,還好,問清楚路線,紡織廠的位置與楊梅的記憶重合。不然,在這個年代找不到丁點兒熟悉的東西,她都要開始懷疑自己,搞不好會神經錯亂了。 紡織廠位于臨水縣的西部,緊挨著郊區(qū)。從此刻楊梅所站的位置到達紡織廠,基本上是由東向西,要橫跨整個縣城!意識到這一點的楊梅雖然沒有神經錯亂,但人也離崩潰不遠了。 雖然臨水縣城并不大,但作為一個七歲的孩子,還要負重三十來斤的挑子,此中艱辛可想而知…… 春季中午的陽光已威力日盛,到最后,楊梅的藍色夾襖已掛在扁擔梢上,只著白色的洋布內衣,但額頭上浸出的汗水還是再一次打濕稀薄的劉海,一縷縷的黏在腦門上,很不舒服。 稚嫩的小肩膀估計已經磨掉了一層皮,扁擔壓在上面火辣辣的痛,但她還是不得不加快腳步,眼看著太陽就要當頂了。 快了,就快了!楊梅不斷的給自己打氣,再穿過一條弄堂就是紡織路大街,上下班的紡織女工們無論是從南大門、還是從東大門出來,都必須經由此處,是她支小攤子的最佳地點。 荒涼,目之所及,到處都是蕭瑟的。這樣的縣城讓楊梅有些灰心,趕大早的來到了縣城,又千辛萬苦的來到了這里,可九十年代之后最繁華的城市中心,現(xiàn)在卻是這樣的一幅景象。 街道上水泥路坑坑洼洼的,路邊一蓬蓬野草叢生,兩旁參差不齊的景觀樹半死不活,馬路兩邊除了高高的廠區(qū)院墻就是企事業(yè)單位的圍墻,連間鋪面都沒有。 楊梅有些把握不準,她的記憶到底能不能做準,那些令人羨慕的紡織女工真的是從這兒上下班嗎? …… “給,小姑娘,你拿這把凳子墊著,擺上你的小籃子,肯定會有人買的。”熱情的大嬸遞給楊梅一只三腳圓凳。 這讓楊梅喜出望外。實在沒有想到,這條街上唯一的一間開著門的縫紉社里會有這樣一位熱情的大嬸。 1980年,在臨水縣城還看不到一家私人性質的商鋪,所有的能光名正大打開門經營的必須是國營、或集體的單位,這家開設在紡織路的縫紉社自己也不例外。 這些吃著國家糧的公家人有一個共同的特點,那就是像公共汽車的售票員一樣,不怎么熱情。楊梅之所以來到這里,那是因為她口渴得厲害,偏又連個買水喝的地方都沒有,所以顧不得別人的白眼,她必須找點水來補充一下身體流失的水份。 而這位姓劉的大嬸,偏就是個熱心的,不但倒了滿滿的一搪瓷茶缸水給楊梅喝,還在打聽到楊梅到此的目地后,幫著她支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