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卷閱讀143
考。 成績分三等,一等三十七人為庶吉士,與三鼎甲一樣入翰林學(xué)習(xí)三年,由教習(xí)人員悉心培養(yǎng),鉆研文史經(jīng)籍,同時觀政于諸司,學(xué)習(xí)如何處理政務(wù),與三鼎甲的任務(wù)差不多。三年以后散館考核通過就能升任翰林編修或檢討,差一點兒的也能當(dāng)個言官——給事中或御史,其余派到各地做知縣或任其他同品級官,好好干前方仍是一條康莊大道。 二等共一百名,一般是派到六部,大理寺,通政司以及其他重要衙門觀政,打打下手跑跑腿,等有官位出缺則補上,也可以到外省任官,如果能在京中打通關(guān)系,將來成為衙門的一把手二把手,也算得意。 至于剩下的三等一百六十人,就只能離京到各省去觀政,如果有縣令空缺則補上。但幾乎可以確定,這部分人今后升遷空間十分狹窄,到知府就頂天了,回京更是想都不要想。 一般來說,一等成績考生基本與二甲進(jìn)士的名單重合,三甲的同志們還可以努力努力,考個二等爭取進(jìn)入京官圈,憑借堅強的意志走上人生巔峰。 第109章 翰林院 所以在還未定下出路的這段時間, 新進(jìn)士們四處奔波, 以求能得到一些官員的賞識, 同時準(zhǔn)備并參加朝考。 不過方長庚只要去吏部注冊, 之后去翰林院報個道,然后就可以開始正式上班了。 從顧尚仁口中, 方長庚得知一般來說他今后會走的道路。如果前幾年在翰林院不出什么錯, 接下來幾年多半是在翰林院和詹事府這些地方輪流任職,每完成一部典籍的修訂還能再升一級,其間派任到各地做考差,可以積累一波人脈,收一群門生,夯實和穩(wěn)定在朝中的根基。這之后或許派至各地做官歷練, 也可能留在中央, 穩(wěn)扎穩(wěn)打,到四五十歲時就有希望到六部擔(dān)任侍郎或是尚書, 最后入閣拜相。 這是比較理想的軌跡, 但人各有命, 誰也不能保證這漫長的幾十年里不出任何錯,不被卷入官場風(fēng)云,順利從翰林院畢業(yè)。 不管如何,翰林中人被稱為天子近臣, 即便被稱為“清水衙門”, 還是有人打破腦袋想進(jìn)來。 結(jié)束所有儀式第三天, 方長庚大清早就到了吏部門口, 等了半天也沒見宣子昂的身影。他有些奇怪,兩人明明說好這個時辰碰面,以宣子昂的為人不應(yīng)該失約??? “晦之!” 方長庚一回頭,原來是馮廷書。 “原來你這么早就到了?!瘪T廷書笑著走過來,一身普通的青色官服也被他穿得器宇軒昂。 馮廷書五官稱不上出色,但一看就是從小養(yǎng)尊處優(yōu),沒遇到過什么苦難的世家公子,而且一臉聰明相,有時候看人不免帶著一些輕蔑,倒也不是故意的。 有些自尊心強的人在這樣的目光下可能會覺得被冒犯,但方長庚卻不怎么放在心上,默認(rèn)他這種輕蔑不是對著自己的,還是別自己對號入座比較好。 總體這幾天相處下來,馮廷書不算一個惹人討厭的人,行事也磊落,方長庚覺得這樣就可以了。 “也不算很早,只是不知道伯玉兄怎么還沒來,再晚尚書大人恐怕要怪罪下來了?!狈介L庚苦笑一聲,這時候最忌諱讓人覺得他們驕傲自滿,被奉承地飄飄然了,所以禮數(shù)一定要做滿,也不知宣子昂哪里到底發(fā)生了什么事,竟然連這么重要的注冊都遲了。 馮廷書是福建人,雖然出身好,但在京中并沒什么根基,自然不比方長庚知道更多,只搖搖頭道:“這個我就不清楚了,不如我們先進(jìn)去,在尚書面前替伯玉兄尋個理由遮掩過去?!?/br> 也只能這樣了。 方長庚和馮廷書從大門進(jìn)去,接連穿過兩重門,到了署堂,不料吏部尚書并不在,是一位年約四五十歲的吏部左侍郎接待他們。 “侍郎大人,宣子昂一早身體不適,恐怕來不了了,可否讓我們替他注冊,下午直接去翰林院報道?!?/br> 方長庚懇切道,沒看到吏部左侍郎正一臉古怪地看著他。 過了一會兒他才解釋:“……你們兩個不用等這位新科狀元了,下午就去翰林院報道吧?!?/br> 方長庚和馮廷書立即察覺到一絲詭異,不禁抬起頭睜大眼睛,用求知若渴的目光盯著侍郎,看得他渾身都不自在起來。 “宣子昂被人彈劾在會試中與主考官勾結(jié)作弊,昨日半夜里就被羈押到大理寺,其他的你們就別問了?!?/br> 什么?!兩人驚得嘴都閉不上,眼里滿是疑問。 左侍郎寥寥幾句之后就擺出一副拒人千里的姿態(tài),讓兩人不敢再更深入地打聽情況,行禮之后就走出吏部,心不在焉地往翰林院去。 方長庚算是個半知情人,但顧尚仁在兵部,與這件事沒什么關(guān)聯(lián),因此沒有第一時間了解進(jìn)展,他就更不可能知道。況且這幾天風(fēng)平浪靜,就連宣子昂都以為風(fēng)波已經(jīng)平息,沒想到在昨天爆發(fā)了。 震驚之下,方長庚有種話都說不出來的感覺。上任第一天身邊就發(fā)生這樣動蕩,卷入其中的還是自己相識的好友,他不得不產(chǎn)生唇亡齒寒之感。 馮廷書其實比方長庚更意外,不過他和宣子昂只是點頭之交,也明白朝堂之事瞬息萬變,并沒有太大感觸,只是道:“伯玉兄這回怕是攤上大事了,只是我在京里這幾個月,一直聽說伯玉兄是個正直端方的大才子,不像是會做出這種事的人,希望皇上能圣聽明斷,還伯玉兄一個清白?!?/br> 方長庚心情頗有些沉重:“可惜你我如今不過是小小七品編修,不能在皇上面前為他作證。” 馮廷書眉頭一皺:“你可別輕舉妄動,這事會有人調(diào)查,我們插不上手,反倒容易被牽連,不如靜等事態(tài)發(fā)展,如果到時能幫伯玉兄一把,我也不會推辭?!彼呀?jīng)快到而立之年,對京城的情況不甚熟悉,不能怪他獨善其身的想法。 方長庚“嗯”了一聲,突然想到徐聞止如今任給事中,一定也參與到這里面來,與其回去問顧尚仁倒還不如問他,或許還能做點什么! 他心情稍定,聲音也不像剛才那么低沉:“你說的是,我們先去翰林院,別的容后再說?!?/br> 這時他們都還沒吃午飯,不過已經(jīng)沒什么胃口吃了,但翰林院這時已經(jīng)沒人值班,兩人只好繞著長安街走了一輪,最后生理需求占了上風(fēng),于是找了一家飯館吃飯。 點了幾道